文档介绍:赵明剑
摘要:中国历代臣子劝谏帝王都是遵循“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原则。但劝说帝王直言劝谏不讲究策略艺术,多遭杀身之祸、被贬、被驱逐;相反讲究艺术策略的,不仅能够使帝王接受劝谏,而且还能得到帝王褒奖。这就是如何把逆耳忠言说的顺耳,如何研究帝王心理,采取对症下药的方法的问题。只要能够研究透帝王心理,抓住他的弱点,依据他的需要,很策略的艺术的劝谏就能获得成功。秦时李斯、唐朝魏征劝谏帝王之所以成功就是一个明证。
关键词:说服君王策略
秦始皇、唐太宗都是开国皇帝,他们是凭借武功文智打下的一朝江山,都有过人之处,但他们有了过错,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劝谏得了的。可是李斯凭一文《谏逐客书》、魏征凭一折《谏太宗十思疏》却能把他们说服,使其改变主意,李斯、魏征到底是用什么方法改变君王的主意的呢?我觉得,两位臣子之所以能够撼动君王的方法是因为他们能够以机智的策略取胜。
说服君王需要有勇气和胆识
历代帝王都是高高在上,让人感觉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给人一种威慑的力量,常言说:“伴君如伴虎。”说话做事稍有不慎,随时都有被惩处、被杀头的危险。如果没有冒险精神,不怕杀头的胆魄和勇气,恐怕在皇帝面前只能是诚惶诚恐,说话做事谨小慎微,时刻察言观色,看着君王的脸色行事。这样的人就很难做诤臣。李斯、魏征这三个人之所以能够说服君王,首先是有胆魄和勇气,敢于在君王面前陈说自己的想法,敢于指责皇帝的错误做法。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就有这种胆识。他在给皇帝写文章之前就想到,如果不给皇帝写信,自己就不能在秦国成就自己的事业,也发展不了自己的事业;秦始皇拒绝外国客卿也就成就不了他的统一天下的帝业。于是在文章中才敢大胆的说五卿四君成就了秦之伟业,秦之强,“皆以客之功”,“客何负于秦哉?”“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这些话都是逆着秦始皇的逐客命令而说,也都是事实,是在指责始皇帝的不当做法,是在指斥秦始皇排斥外国客卿的错误决定。试想,如果没有胆识,李斯敢对暴君说出如此的话吗?在此情况下,秦始皇不得不准许李斯留下来。再看李密,李密但老祖母年九十有六,且常年卧病在床,时时刻刻都需要有人侍候,李密无叔伯和姐妹兄弟,除了孙子李密再也没有人侍候,可是晋武帝逼其出仕,在这两难处境之时,李密为了孝敬祖母终其余年却不惧帝王威势,李密的文章虽然说的比较委婉,但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句句都有抱怨指责之意。“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些话不是都在责备晋武帝不讲人情孝道,逼人太甚,强人所难吗?一个九十六岁的老太太病榻在床,行将就墓的时候,急需晚辈服侍伺候,你晋武帝连这点怜悯心都没有,起码的人性都没有,你何以配讲孝道?何以拿孝道治理天下?“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你晋武帝欲以孝道治理天下,欲以我李密做标榜,可普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