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010-9-9 11:57:04     
    80年代末期,鲫鱼细菌性败血症(亦称暴发性鱼病)就在全国各地流行,自90年代初迅速蔓延到云南省。该病流行区域广,发病速度快,危害种类多,死亡率较高,给渔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2000年4月在我中心金鱼养殖池发现细菌性败血症,造成金鱼鱼苗及商品鱼的较大损失。今年四月份中心金鱼养殖池再次暴发该病。在经过多次试验和观察后对该病病原体、传播途径及流行规律有了初步的了解,现根据我中心的实践经验,对该病的防治做出如下总结: 
     
    症状: 
     
    发病初期,病鱼摄食减少,活动能力降低,离群独游,反应迟钝,体表及鳃部黏液增多,形成一层灰白色黏液层,在水中尤为明显。后期病鱼鳃盖四周、眼眶周围、胸部及鳍基出血,鳍条边缘出现1厘米的白边;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少量的脓血或黄色黏液流出;鳃部颜色较浅,有点状出血或呈白鳃;严重时腹部膨大、红肿、眼球突出、竖鳞,2~3天即开始死亡。
    
    剖开腹腔,有粉红色的腹水流出,肝、胰脏颜色变浅,胆、脾肿大,肠道内无食物,充血呈鲜红色,肠系膜、生殖腺、鳔等充血。
    
    镜检病鱼鳃部,可见鳃丝灰白,末端腐烂,鳃小片水肿,有时可见车轮虫、斜管虫、指环虫等寄生虫。 
     
    流行特点: 
     
    该病发生于放养密度过高、水质过肥、透明度低的金鱼鱼苗培育池及商品鱼池。从每年4月开始流行一直延续整个高温季节,发病水温在20~30℃之间。在连续阴雨,天气突然转晴或持续高温后,较易发生该病。发病率高达60%~100%,病程短,3~4天即达死亡高峰,且死亡率高达60%以上,发病严重的鱼池可达100%。 
     
    病原体: 
     
    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是引发此病的主要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在5~40℃,~10的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在20~30℃之间,属于一种条件致病菌。在正常水体和鱼的肠道中均有分布,对健康鱼体难以感染,但当鱼受伤或养殖环境恶化,鱼体抵抗力降低时,病菌就会乘机而入,感染伤口或鳃部,产生溶血素和细胞毒素,使鱼体呈现出血症状。 
     
    预防措施: 
     
    :冬季干塘时挖去多余的淤泥,仅留5~10厘米,对水泥池应刷洗池壁。金鱼鱼苗培育池用生石灰清塘,用量为1000~1500kg/hm2,并曝晒7~10天后再进清水。金鱼商品鱼池用5g/m3的高锰酸钾浸泡5小时后,排去药水,再重新放入清水。
    
    :鱼种放养时,选择体质健壮的苗种,并用浓度为15~20g/m3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体20分钟后下塘。
    
   
    
    :在每年的4~10月,水温20~30℃时,是该病的流行季节,每月投喂一个疗程的药饵,6天为一个疗程,并全池泼洒消毒剂一次。
    
    :五月以后的高温季节,坚持“四定”投饵,减少有机质的积累。高温期,每10~15天,全池泼洒一次光合细菌(PSB),浓度为2~3ml/m3,以改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