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兰
盾
2016年11月3日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尊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其实,作为人教版必修2入选教材,文章也是文辞优美,见识高远,至今仍然脍炙人口,熠熠生辉。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探讨、研究了《兰亭集序》之后,结合我自己的理解与学生的独特观点,我对这篇亘古美文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延伸,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找准感情线,重视连接点。
纵观《兰亭集序》全篇,王羲之时喜时悲,喜极而悲,全文按照“乐——痛——悲”的感情线来行文,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而由平静到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
依据“乐——痛——悲”的感情线,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从文中找出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在5班上时,学生找的字有“畅叙幽情、乐、欣……”;在28班上课时,有四位同学分别找了5个字“乐、欣、快、痛、悲”。5班上课时我只是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出“乐——痛——悲”这三个字,而28的学生找出的字,让我发现了为什么学生找的字偏离了我的问题,因为这些字都也是作者的感情,只不过每个字发挥的作用不一样而已。
由此,我还发现,作者的感情还可以概括为“平静——激荡——平静”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正好与“乐——痛——悲”表达的感情程度上是一致的。作者在兰亭一觞一咏,周围映带的是诗情画意的美景,这些都让他感觉快乐,这时的快乐是相对较平静的。接着,作者想到人生的快乐是有限的,当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厌倦。以前喜欢的事情,转眼间就成为过去,时间消逝的是多么快,人生又是多么的无常!死和生都是人一生中的大事啊!由此作者感到了“痛”,感情在此时升到了最高点,也最为激荡!但慢慢的,作者有平静了下来,表明自己“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从而进一步深入的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至此,作者的激荡的“痛”依然转化为了平静的“悲”,他于是著文章流传后世,以承袭前任,以启示后人。
在课上发现了这点后,我就引导学生逐个分析学生找的字。“欣、快”也是快乐的感情,而它们所处的位置在“乐”和“痛”之间,所以它们起的作用是过渡,从1、2段感情的总结字“乐”转到了3段感情的总结字“痛”,正是因为有了
“欣、快”等字,才使得“乐”与“痛”的衔接转化自然流畅,浑然不觉中就由“信可乐也”转到了“岂不痛哉”!
由这节课我总结出,学生的回答都有他们自己的道理,教师不应该武断的予以否定,就像我在5班上第一节课时那样,没有考虑学生为什么会找这个字,也没有给学生解释的机会;而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角度,先明白学生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他们思考的出发点是什么,然后再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最准确、最完美的答案。就本课而言,就是要在找出感情线的同时,不忘关注感情间的连接点。
二、多角度欣赏美景。
本文中的环境描写虽然只有“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这一句,但是呈现出来的画面却是美不胜收。
我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景时,首先是从“映带”这一词出发的。我在学生的翻译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对“映带”的翻译不准确,所以课上首先明确了“映带”的意思:辉映,围绕。我接着提问:“是什么辉映了什么?”学生都轻松的答出:“溪流辉映了兰亭。”我又问:“辉映是光辉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