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庖,厨师。丁,人名。解,分解、分割《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所以,又称《南华经》,是著名的经典著作。原有52篇,现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内篇共7篇,是庄子本人所作,是全书的精华部分,全面阐述了庄子的宇宙观、历史观、人生观、道德论和政治论;外篇15篇,是内篇的补充和发挥。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宋国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在他们的哲学里也谈及个人养生的主要关键即“养生主”,那么“养生主”是什么呢?《庖丁解牛》给了我们答案。春秋战国----纷乱的时代儒家的回应: 儒家热衷于重建社会秩序,企图以道德礼制重整人心,克制当时人们泛滥的私欲。所以孔子不断教人去追求仁义,成为君子,目的皆是希望重现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道家的回应: 道家所关心的,却是人处于乱世之下如何立身处世而自保。道家主张既然万事万物皆摆脱不了自然规律而变化,所以人也必须遵照自然规律而生活。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中找寻个人的自我救赎,自保全生的方法,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儒家和道家的比较儒家所重的是群体社会。道家所关怀的是个人。道家思想的园地:《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朗读课文课文翻译要求:试翻译,有难点,做标记,看注解,可合作,求共赢。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抵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文惠君日:“嘻,善哉!技盖至此乎?”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未曾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