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文档名称:

[文学]十三章30年代小说五沈从文.ppt

格式:ppt   大小:396KB   页数:3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文学]十三章30年代小说五沈从文.ppt

上传人:762357237 2019/1/8 文件大小:39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文学]十三章30年代小说五沈从文.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讲授肖佩华第十三章沈从文学****目标:1、重点理解沈从文的“乡下人”理想2、难点在于如何把握其作为文体家之魅力第十三章沈从文一、传奇人生(――),原名沈岳焕,湘西凤凰县人。1、顽童与小兵2、作家——教授——文物学家二、“乡下人”意识乡下人身份的表白不仅是沈从文对生命根源和自我角色的认知,是其自我意识和自我想象的独特表达,更体现了其独异的文化价值观。从出生地来看从文化传统影响来看沈从文与夫人张兆和从社会观和文化价值观看,在沈从文的话语体系中,乡下与城市是对立的,乡下是自然的代称,它是原始的,自然的,未经规范的;所有生命,皆遵循自然的法则,强胜弱汰;而都市则代表着现代文明,它虚伪,诡诈、物质化,有违自然人性。思考回答:作为领衔作家的沈从文所代表的“京派”,其作品与“海派”有什么区别?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文学形态?提示:可从叙述者立场、表现对象等进行比较。“京派”“海派”的创作特点比较京派1、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对原始、质朴的乡风民俗和理想化的宗法制农耕文明生活取认同态度2、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达到一种和谐、圆融、静美的境地3、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抒情体小说海派1、表现病态的城市生活,描写在灯红酒绿的环境中人与人关系的冷漠,人们精神的寂寞、疲倦和堕落的心理2、描写手法上的情节的淡化与人物感官的体会与意识流3、结构上以多线索并进为主,大幅度跳跃,语言上跳脱,音节短促,收放自如沈从文的文化选择在三十年代的文坛上,沈从文的田园小说蕴涵着独特人性理想和文化追求。那就是“回归自然”。沈从文明确宣布自己的创作是以人性为中心的。他追求的仍然是人性的自由和解放。但是,他不同于五四以来的其他作家。五四以来的作家在追求人性解放时候,是以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价值尺度。沈从文却是以自然文化为价值尺度。自然文化,就那种主张人与自然的合一的思想文化。“自然”是与“人为”相对立的。在自然文化的理念中,凡是自然天成的,就是真的,善的,美的,而凡是人为的就是假的,恶的,丑的。就象卢梭说的那样,出于造物主的,都是好的,只是到了人类社会的那里,就变得丑陋不堪了。在自然文化中,那些远离文明的粗糙的原始的生存状态,才蕴涵着理想的人性。这种自然文化理念具体到沈从文小说之中,可以用两句话加以概括:非都市而颂乡野,扬卑贱而抑豪绅。都市、豪绅都是文明状态,而乡野、卑贱都是自然状态。沈从文站在自然文化的立场上,讴歌乡野人生,批判都市文明。沈从文的文学观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反对将文学纳入商业或政治的功利圈,以文学观照和重建社会道德;二是以文学启示生命,即通过文学唤起人的感觉、想象,让人重新体验思考和发现生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