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谈聋生的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107-03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而聋生教育由于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在这一块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本人认为,如何引导聋生回归主流社会,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代残而不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建设者,家庭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爱孩子是父母感情的自然流露,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理。爱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自然、最亲密的关系,在爱的氛围中,子女无拘无束轻松自然地接受教育。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儿童教育的第一任老师,聋生由于生理的残疾,将来要很好的回归主流社会,家庭教育就显得比普通学生更为重要。然而,在我国由于特殊教育,聋生家庭教育理论明显薄弱,或者说尚未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具有正确指导意义的聋生家教理论。因此,当前聋生家教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比较典型的表现就是家庭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方法单一,教育手段粗糙,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强。
家庭教育奠定其发展的基础,对聋生的影响贯穿于他们的一生。在与父母的共同生活中聋生所形成的各种思想观点和行为习惯,不论好坏,对今后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搞好聋生的家庭教育是提高聋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聋生是由于听力的缺陷,使他们与正常儿童有着不同的地方,由此容易出现心理偏差。家庭教育就可以预防心理偏差的出现,其作用是巨大的。聋童与正常儿童一样,除了吃奶等本领是天生的外,吃饭、穿衣、睡觉、走路都得由父母不厌其烦的教,有时甚至得教上几十遍。聋童由于自身听力功能的缺陷,就需要在父母的引导下制定早期康复计划、早期教育计划,他们在无数次尝试而又无数次失败后,需要家长的鼓励培养自信心。家长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家庭角色和社会成员角色的观念,使特殊儿童具有健康的人格;家长与教师联合制定个别化教学计划,有助于聋生的自我发展。
一、聋童家庭教育的误区
聋生在与别人的交往中,不可避免会发生争执,但一部分聋生的家长在听到孩子的报告后,担心孩子吃亏,立刻去干涉,更有甚者阻止与他人交往,父母的过分保护,限制了聋生与他人交往的兴趣,更有甚者使聋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退缩和无端取闹的现象。
聋生由于从小失聪,做父母的总觉得对不起孩子,心理上有种沉重的内疚感,因而对孩子过分照料、放纵、溺爱,家庭的其他成员也会尽力去满足孩子的要求。他们不明确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德、智、体等方面应达到的标准,不愿给孩子提出更高、更严、更新的要求,孩子一旦做错了事就为其辩解或掩饰,加之一味的物质供给与心理满足,使这类家庭聋生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明显低于同龄人,而且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气与不健康的心理。如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地位
“显赫”感强,惯于支使别人,逞强好胜,做事拈轻怕重、缺乏韧性,对人没有礼貌、不愿搞好团结,挫折面前懦弱、不知所措等。
有些家长甚至认为家庭中出现残疾儿童是件可耻的事,是他们给家庭带来了不幸,因而对他们冷眼相待。这些家长时不时在心理上产生一股无名的怨恨,且常常会把这股怨气不自觉地发泄到孩子身上,稍不如意就迁怒于他们,把自己的绝大部分爱放在那些健康活泼的孩子身上。聋童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