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外国小说欣赏《炮兽》维克多·雨果(VictorHugo,1802-1885)话题:场景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诗人、剧作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0卷小说、26卷诗歌、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1820—1827年为第一阶段。政治上保守,文学上受古典主义和他从小崇拜的夏多布里昂影响较深。《颂歌集》1827—1848年是第二阶段。诗歌《东方吟》(1829)、《黄昏之歌》(1835)和《光与影》(1840),剧本《克伦威尔》(1827)和《欧那尼》(1830),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1831)。《克伦威尔》因剧本不符合舞台表演艺术的要求,未能上演,但其《克伦威尔·序》却成为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宣言;《欧那尼》的上演成功是浪漫主义在法国胜利的标志。1848年后为第三阶段。诗歌《惩罚集》《静观集》,长篇小说《九三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雨果的名言: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人类第一种饥饿就是无知。多办一所学校,可少建一座监狱。人的两只耳朵,一只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听到魔鬼的声音。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勉强应允不如坦诚拒绝。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作品《九三年》《九三年》是雨果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晚年炉火纯青之作。1793年,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第四年,正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疾风暴雨时期。当时,共和国诞生未满周岁,国内保王复辟势力和国外以英国为首的封建势力互相勾结、里应外合,阴谋策动武装叛乱和进攻,企图将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之中。《九三年》围绕共和国志愿军粉碎旺岱地区反革命叛乱的斗争,描绘了一个史诗般惊心动魄的时代。再现了大革命时期严酷的阶级斗争和革命形象。小说中三个主人公分属不同营垒,个性立场十分鲜明,以前又相互认识。叛军头子朗德纳克侯爵与共和军司令官郭文是亲戚关系,而共和国派来监督郭文的神父西穆尔登又曾是郭文的老师。小说最后在这样一个情节中达到了高潮:在共和国军的围困下,凶狠残暴的叛军头子朗德纳克侯爵看到即将被大火烧死的三个孩子,人性萌发,力救小孩而放弃了自己逃生的机会,当了俘虏,被判死刑。共和国年轻的司令官郭文被他的行为所感动,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处死他而应当宽恕,便私自放走了他。这时郭文就触犯了革命的法律。当郭文被送上断头台而人头落地时,判他死刑的公安委员会代表、他的老师西穆尔登也在痛苦中开枪自杀了。通过这一情节,雨果展开了对革命和人道主义的思考,提出“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的思想,把人道主义看成是永恒的最高的原则。《炮兽》的故事发生在小说的开头,描写叛军头目朗德纳克侯爵带领舰船从英国偷渡到法国旺岱地区,企图勾结当地的反动武装发动反革命叛乱。在波涛汹涌的海上,一门没有锁好的大炮如一头出笼的猛兽给军舰本身以及武装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叛军出师不利,还没到法国登陆就濒临险境,遇到了极大挫折。然而朗德纳克侯爵以他的赏罚分明、指挥若定的出色能力使叛军暂时度过了难关。雨果的一个重要的浪漫手法是将无生命或非人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令人惊叹。——《九三年·序》场景: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是生活的一个横截面,由人物、事件、环境组成。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是场景,而小说就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场景接续构成的。是场面描写和风景描写的合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