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谈语文教学中老师舞文弄墨之裨益.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谈语文教学中老师舞文弄墨之裨益.doc

上传人:ktdmzug142 2015/9/2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谈语文教学中老师舞文弄墨之裨益.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谈语文教学中老师舞文弄墨之裨益
摘要:语文教师经常舞文弄墨,在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可以对学生的写作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而且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知道如何使自己的作品更大气,更有格调,同时能督促学生走进经典,弥补阅历和思想的不足,提升对分析和表达的水平。另外,在日常教学中用自己的作品导入,能很好地构建情境,自然地引入教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再有,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作品过渡,能使教学向更深地层次推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共鸣。总之,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能借助手中的笔怡情悦性,裨益教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之殇;起承转合;怡情悦性
在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中,会写是基础,是前提。会写,势必会读;不会写,也就不会读。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就非常强调教师自身写作经验的作用,他说:“经常写些东西,语文教师更有必要……自己动手写,最能体会到写文章的甘苦。自己的真切体会跟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讲解就会更透彻,指导就会更恰当。”他认为“凡是有关作文的事,老师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给学生的帮助就越大”。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工作18载,现将自己的切身体会与同仁交流。
一、示范写作引导学生笔下生花
写作水平是由写作者的阅历和思想深度决定的。但现在是一个读图的时代,一切进入智能化,快捷键无处不在。这就决定了现在的孩子对于皓首穷经,青灯苦读的生活是不会接受的。但简单的生活轨迹,又无法让它们的思想达到多高的深度。于是写出来的东西或者不痛不痒,满篇
“箴言”,放之四海皆准;或者如肥皂泡,转瞬即逝,无法触动读者的心灵。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说教,即使再苦口婆心,言之凿凿,甚或声嘶力竭,呕心沥血,也只能收效甚微。
在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后,我拿起了笔,开始进行有专题,成系统的写作训练,感觉效果颇丰。比如“九?一八”临近,我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了历史事件及其对我们国家民族的影响,然后给他们布置了一篇阅读《木笛》,学生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顺水推舟,我又补充了《宋史?文天祥传(节选)》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两个小文言文语段,让学生的心进一步受到感染和冲击,推波助澜,我抛出了训练题目,以“爱国”为话题进行写作。并且身体力行地写了一篇《爱――》,从“爱是一种‘痛’”、“爱是一种‘担当’”、“爱是一种‘开创’”几个方面阐释,在****作讲评课上读给同学们,让他们知道,如何写得大气,如何摒弃无谓的干吼。
二、心灵之花破开课堂教学之殇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谈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既然我们承认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导入部分作为开讲艺术这一重要环节,怎能小觑。所以,我经常苦思冥想,多方尝试后,我发现,用自己平时的一些小感受汇成的小篇什来导入,不失为一种良策。
比如,在讲苏教版八(上)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时,为了让学生感受作品淡淡的紫色的风格,为了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的写作都会打上牢牢的个人印记,我给学生在开课伊始朗诵了自己写的《爷爷》,让学生去猜是谁的作品,一个小小的欲盖弥彰的游戏,然后当电子屏幕上打出我的名字时,学生不失一笑,求知探索的火苗被轻轻点燃。
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是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