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新闻专业就业.doc

格式:doc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新闻专业就业.doc

上传人:xgs758698 2015/9/2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新闻专业就业.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长期以来都是皇帝女儿不愁嫁,找工作的时候一般是看着别人面色越来越凝重,而自己却可以“等等看、再挑一挑”。但是在传媒竞争你死我活的严酷现实面前,各媒体对新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下面的一则招聘启事就典型的反映了这一点:
随着报社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和财经新闻报道范围不断扩大,本报现面向北京市高校和社会,诚招有志于从事财经新闻事业的各路贤达。具体条件如下:
 
一、拥护并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新闻纪律,恪守新闻职业道德,有志于从事财经新闻宣传事业;
 
二、2004年应届毕业生需具有财经、新闻、国际经济或世界史等专业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具备扎实的文字基础和较强的写作能力,具备一定的社科理论和较好的人文知识素养,年龄在28周岁以下;
 
三、非应届毕业生需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两年以上从事新闻采编、社科研究及相关工作经历,年龄在32周岁(含32周岁)以下;
 
四、身体健康,品行端正,思想敏锐;
 
五、具体待遇面谈。
 
有意者请将个人简历及相关证明材料寄至报社人事处。
 
这则招聘启事强调了一般媒体都会要求的几点:知识渊博,年轻力壮,还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随着2004年毕业生招聘工作走向高潮和春季人才流动工作的展开,这样的招聘信息我们经常可以在报纸、网络上看到。
 
如果说2003年新闻专业的学生找工作时还可以挑挑拣拣,今年的毕业生可就没有那么怡然自得了,很多人只要单位还可以就得赶紧签了。中国人民大学是我国新闻人才培养重镇,往年该校毕业生一般不会为找工作发愁。可是今年不同,由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改革,两年制和三年制的180多名研究生同时毕业,所以竞争也是空前激烈。据传播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小张说,到3月初为止,传播方向研究生正式签合同的尚不到三分之一。新闻学专业的就业情况就更差了,很多同学的眼光由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转向了本省的媒体。小张硕士读的是广告专业,读研之前在广告行业闯荡了近 1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研期间又一直在学校代课,因此她年前就经过了笔试、面试、试讲等环节,过关斩将,最后定下了一家大学。她觉得大学虽然工资并不很高,但是不用坐班,所以可以到社会上兼职,而且所教的又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因此没有“挑三拣四”就签约了。“我也想到新闻媒体工作,但是自己报考了新华社国内部,他们都没给我考试资格,其他媒体我又不想去,所以只好选择这所学校啦。”小张对于自己没能到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单位仍感到颇多遗憾。
 
南京大学毕业生小吴今年要比小张幸运一些,他得到了新华社的考试资格。他说报考部门不同,试题也不一样,参编部最重视编译能力、对国际事件的宏观把握能力,国内部着重考察对新闻事件的采访、写作能力。他考的是摄影部,所以试题内容相对简单。考试时间
3小时,内容主要有翻译,包括英译中和中译英,还有新闻编辑。主要考察中英文写作能力和新闻写作初步技巧。小吴认为除了中英文功底扎实外,要通过这个笔试还必须密切留意国内外时事,因为考题大部分涉及政治经济时事,尤其注意一些特定名词的翻译,像联合国武器核查委员会,阿克萨烈士旅这些名词的翻译一定要准确无误,否则很可能影响笔试分数。
 
正在中国贸促会工作的新闻专业毕业的小张说今年他们那里的公务员竞争异常激烈,能够最后被选中的新闻专业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