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思考关于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思考-化学教学论文颜标峰摘要: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是承接初中化学金属通性研究思路与高中化学典型金属性质研究思路的有效例证。在课堂中引入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分析其反应原理,有利于学生体验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过程。关键词:金属钠;硫酸铜溶液;实验;反应原理;改进文章编号:1008--0084-01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 doi:/ 高中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从金属钠开始,钠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钠元素,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等物质中都有钠元素,陌生的是钠单质。钠单质在日常生活中鲜有出现,学生对其性质知之甚少。初中教材中,出现金属钠的地方有两处:其一是在“原子的结构”一节中,以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为例,介绍离子的形成;其二是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钠作为活泼金属的代表出现在顺序表中。此外,学生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已掌握金属性质研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即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和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这些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为金属钠的学习提供了研究起点。然而,高中教材中,金属钠的内容编排思路并未高度契合学生的认知基础。研究钠与氧气的反应后,教材中研究的是钠与水的反应。教材中设计钠与水的反应,“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小块绿豆大的钠放入水中。”实验本身不难,但此实验的出现令人费解:其一,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与学生已有的研究金属性质的一般思路有异,学生不清楚为什么要研究钠与水的反应;其二,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为什么会事先滴入酚酞,这样的设计有没有道理?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尝试引入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关注钠的特殊性质。一、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实验的功能金属钠与氧气可以反应,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也不同;作为金属单质,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也是一个重要的性质,如果将钠加入硫酸铜溶液中,会产生什么现象呢?学生预测现象后,教师演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的实际现象与学生预测的现象不同,引导学生关注差异:溶液中并未产生红色固体,而是生成蓝色絮状沉淀。蓝色絮状沉淀,学生非常熟悉,即为氢氧化铜。此时引导学生思考,铜离子来自何处?氢氧根离子来自何处?学生很快注意到,铜离子由硫酸铜提供,氢氧根离子是新生成的。氢氧根离子可能是如何产生的?引导学生关注元素种类,学生猜想是金属钠与水反应生成的。如何证明金属钠与水反应会生成碱性物质?此时,教材上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得以呈现,流畅自然,实验承载的功能也发挥得更为充分。二、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实验的操作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实验在操作时,硫酸铜溶液宜稀不宜浓。金属钠加入稀硫酸铜溶液中,随着金属钠的游动,会产生一条一条蓝色的纹路,随即可以观察到蓝色絮状沉淀逐渐下沉的现象;如果金属钠加入浓硫酸铜溶液中,金属钠在游动过程中会形成一个火球,剧烈燃烧,并伴随产生部分黑色固体。原来,金属钠投入浓硫酸铜溶液中,由于铜离子浓度大,金属钠游动时, 在溶液表面形成一层沉淀膜,使钠的移动速度变小,表面聚集的热量无法释放,从而达到钠的着火点。另外,部分氢氧化铜在钠燃烧释放的热量作用下发生分解,产生黑色的氧化铜,影响实验现象的观察。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切取的钠块以绿豆大小为宜。钠块过小,现象不明显;钠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