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课题:废墟的召唤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知识、情感)2、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能力)3、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情感)4、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能力+情感)教学重点品味赏析语言。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教法与教具电教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教学过程:问题导入(1)创设情景,激发动机:(2)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同步解说: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3)看了这段录象,你们最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4)现在的圆明园废墟常年沉睡着,它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眼里,就有一种现实指向。指向什么?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提示:在十九世纪的这场大火中,圆明园所有的辉煌所有的骄傲来不及哀鸣一下,就被吞没了。他的身体被分成零碎的一点一点,运到了外国的博物馆。提示:我们如果来到圆明园前摄影留念,我们可否像平时照相一样,摆个造型,伸个"V"型。明确: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5)有一位作家,出生于书香门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的,她的父亲是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她就是女作家宗璞。她的文风素以典雅著称于文坛,作者自言:"我自己在写作时遵循两个字,一曰'诚',二曰'雅'。"《废墟的召唤》是作者写于1979年的散文力作,充分体现了她的真挚情感和语言美感。她凭吊这片废墟的时候有着自己的特有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自主探究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 (1)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冬日,心情沉重。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3、“废墟”召唤的是什么?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1、和年轻人有哪些对话?理解这些对话年轻人的矛盾心理。①――"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呵。" ②"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的说出我嗫嚅着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我突然理直气壮起来:"那怎样,不就是内容么?" 他不答,我也停了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③"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 "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间。明确:先以"匹夫有责"作答,又以"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来推诿,继而前后两次露出了"介于冷和苦之间"的笑容,从语言到神态无不反映出"年轻人"既有责任意识又存疑虑情绪的矛盾心理。中国刚刚经历过浩劫之后,从1978年起步入改革开放阶段时面临着重重困难。题目中的《废墟的召唤》的"召唤"具体指的什么内容?学生讨论: 提示:生命的短暂、自然的永恒,历史的沧桑,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