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龙山文化中心临沂.doc

格式:doc   大小:444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龙山文化中心临沂.doc

上传人:水中望月 2019/1/12 文件大小:44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龙山文化中心临沂.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龙山文化中心在临沂龙山文化的标志是黑陶。龙山文化即是黑陶文化。黑陶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上袭仰韶,下启殷商,左挽彩陶,右携青铜",被史学家成为“原始文化的瑰宝”,是龙山文化首屈一指的瑰宝。   黑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然而在历史上辉煌了500年之后,黑陶及其烧制工艺却神秘地消失了,中国黑陶制作工艺出现了近四千年的断层。直到1928年,章丘龙山镇城子崖村首次发现了在地下埋藏了四五千年的黑陶,其造型和工艺之精美征服了考古学家,遂有了“龙山文化”之说,黑陶也成为龙山文化的象征。大汶口——龙山文化区,是一处独立发展的地域,它以山东境内北至潍坊,东至日照,西至曲阜临沂,南至江苏淮河以北这一广大地区为轴心,向四周扩散。大汶口文化以前的北辛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文化遗址。这时的制陶工艺颇具原始意味,火候较低,坯体较厚,手制痕迹十分明显,陶器造型也比较单调;但其中发现的两件陶器底部表面上印有规整的席纹,具有陶器起源的研究价值。以磨光黑陶器为显著特征的龙山文化,继承和发展了大汶口文化的造型成就,使陶器形体美不断深化和演变,从而达到史前陶器造型艺术的高峰。早期典型龙山时期的陶器,以临沂大范庄出土的30多枚高柄镂空黑陶杯为代表。这种器物没有五彩,没有装饰,纯真天然,朴实无华。形态的继承、借鉴和革新创造在此得到溶融、纽结、演变,从而再生出一个新的仪态的风范。1973年,考古工作者曾在临沂城东20余里的大范庄发掘了一批龙山文化遗址,仅蛋壳陶杯就有30只。其后,又在罗庄区湖台和兰山区朱保等遗址相继出土了许多蛋壳陶杯。1980年4月,在临沂罗庄区湖西崖出土的黑陶高柄杯,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陶器。这一时期的陶瓷,其显著的特点是造型灵巧,胎质细腻,漆黑光竟,薄如蛋壳,故被命名为"蛋壳陶"。"蛋壳陶"已在沂蒙山区的10余处遗址出土,从发现的数量看,约占己发现的全国的文化遗址的半数以上。而蛋壳陶杯在临沂的出土量占到全国总数的80%以上,这说明临沂是上古时期龙山文化的中心。(在新市府前的临沂城市规划展览馆以及临沂博物馆均有实物与介绍)  举世闻名的蛋壳黑陶杯。“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被世界各国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蛋壳黑陶器皿是山东龙山文化特有的标志性陶器,也是我国古代制陶艺术的巅峰之作。这类器物超薄的器壁如同蛋壳一般,因此有“蛋壳黑陶”之美誉。龙山文化制作蛋壳黑陶使用的陶泥全部是经过了反复淘洗的细泥,陶胎内不见任何杂质,其质地细密坚硬,几乎没有渗水率,说明龙山文化时期的制陶工匠对陶土的选择和烧窑技术的掌握均已达到了十分高超的境地。   蛋壳陶杯经轮制而成,杯壁厚度均匀,薄如蛋壳,~,但质地却极为细腻坚硬。今天的研究人员模仿烧制如此轻薄的陶器已是相当困难,可见龙山文化时期掌握烧制蛋壳黑陶技术的工匠,定是当时的尖端人才。寇氏黑陶第二代传人寇维军是现当代手拉坯蛋壳黑陶第一人。   黑陶的主要特点是在手工轮制成型后,雕刻出各种图案通过高温烧制而成的。十二道工序,皆为纯手工艺术,陶胎较薄,结构紧密,不挂釉,不施色彩,以造型和雕刻工艺见长,风格简洁爽利,质感细腻润泽、高贵典雅,具有“黑如漆”、“亮如镜”、“声如罄“的特点。     提及现当代黑陶艺术,不能不提寇氏。在现当代黑陶艺术界,寇氏黑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