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问题的提出交通肇事罪的罪过形式问题,在原刑法中是明确的,属于单纯的过失犯罪。新刑法对交通肇事罪作了重大修改,最引人注目的是增加了第三个罪刑阶段,即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在该罪刑阶段,其罪过形式如何,刑法没有明确规定。如果从立法对罪过交通肇事罪的主观罪过形式,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说认为是过失,既可以是疏忽大意的过失,也可能是过于自信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可能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656页)需要指出的是,有观点认为交通肇事罪的主观罪过也可以是故意,因为交通事故罪中行为人的违章行为可能是故意的。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并不正确。从过失犯罪的基本特征以及犯罪构成主观方面的要件考虑,我国刑法中的过失犯罪都是结果犯,犯罪构成要件的主观罪过是指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而不是对于导致危害结果的行为本身的心理态度。对于交通肇事罪来说,无论行为人对于违章行为本身是持故意还是过失的心理态度,其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都必须是过失的心理态度三、交通肇事罪的主观罪过问题刑法修订前,交通肇事罪只能由过失构成,在刑法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基本上没有异议,刑法修订后,将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单独作为从重情节补充进来,增加了认定其罪过形式的难度,因而在其罪过问题上,观点不一,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有的认为,交通肇事罪主观方面同时包括故意与过失,即行为人违反交通运输法规可能是故意,造成肇事后果可能是过失;有的认为,该罪在主观方面由双重罪过构成,行为人违反交通法规的故意与造成事故的过失双重地构成交通肇事罪的主观内容;有的认为,交通肇事罪可以由间接故意构成。行为人在过失肇事后,为逃离现场,又违反交通法规,主观上认识到可能会再发生重大危害结果,但为了逃离而放任结果的发生,从而导致第二次肇事。在这种情况下,认为行为人主观方面是间接故意,即第二次交通肇事由间接故意构成。我们认为上述观点都存在一定不足,论者关于交通肇事罪罪过形式的论述有失笼统或偏激。那种认为交通肇事主观方面同时包括故意和过失的观点,显然对判断罪过形式的标准存在错误的认识,论者不知道一种犯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有一种罪过形式,要么故意,要么过失,不可能同时包括故意和过失。认为交通肇事罪可以由间接故意构成的观点,是将交通肇事后,为了逃避处罚或其他动机实施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误认为是交通肇事罪,其理论上是错误的,实践中是有害的。我们认为,现行刑法对交通肇事罪作了较大修改,补充了逃逸致人死亡的情节,对其罪过形式的认定就不能局限于过去的思路,当坚持结果标准说,应当以行为人对自己所实施的行为会造成的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作为判断罪过形式的标准。如果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的,属于故意;如果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预见后却轻信能够避免结果的发生,属于过失。危害社会的行为主要通过危害结果表现出来,以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作为判断罪过形式的标准,最能反映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在主观恶性方面的本质差别,反映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在社会危害性方面的巨大不同。坚持这一标准,应当注意某种犯罪既遂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