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爱儿童呵护“未来中国”心得体会今年儿童节来临之际,媒体接二连三地推出各地关爱留守儿童、组织儿童过快乐节日的报道,令人看后很欣慰。宋代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充满着温馨生活气息,实际上也反映出一种社会关系:今日学习种瓜的儿童,明天就是田园的主人。他们,承载着希望和未来。二三十年前的儿童,如今已经成为家庭的脊梁、单位的骨干、各社会岗位的主要力量。同样,今天的儿童二三十年后将逐渐成为家庭、社会事务的主角,他们是否拥拥有过硬技能、健全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面貌。毫不夸张地说,关爱儿童,就是呵护“未来中国”。这几年青少年犯罪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媒体分析指出,不健全的家教、不良的社会环境、有严重缺陷的家庭教育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5月28日,中山市第二法院发布的青少年犯罪报告显示,未成年人犯罪集中在16岁—18岁的青少年群体,其中大部分是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而众多外来务工人员对孩子关心、关爱不够,也是一大“共性”。儿童成长既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既是教育问题,又是生活、发展问题,其中涉及到众多方面。要很好呵护儿童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几个主体综合发力,协调互动,对儿童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培育,方能取得良好效果。家庭方面,一定要注重家风作用,在孩子最初人生历程中树起阳光、道德的风帆。家长要用诚信、孝悌、仁爱、知耻等良好美德点燃孩子心中的明灯。自古以来,良好家风熏陶出的贤良子弟皆崇尚正心、修身,以齐家、治天下为人生理想,成为人中楷模。学校方面,在注重知识、技能教育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家长之外,老师是与儿童接触最多、最密切的人,也是父母之外最容易窥见儿童心灵的人。在关爱儿童议题上,学校有责任提供良好教育服务,老师也有责任用最好的方式传授知识,呵护孩子身心健康。这要求学校应逐步走出“应试教育”窠臼,为孩子们搭建更好的学习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