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探析校园霸凌行为的现状、原因及防治路径[摘要]当前校园霸凌俨然成为一个巨大的校园“黑洞”,使中小学生偏离正常的人生轨道。校园霸凌行为的现状令人触目惊心,其危害更是不言而喻,主要包括:影响学生身心发展,阻碍学生健康成长;影响家庭亲子关系,破坏家庭和谐氛围;影响学校校园建设,扰乱学校正常秩序;影响社会精神文明,危害社会和谐安定。校园霸凌行为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恶果,即家庭教养方式不恰当,学校德育工作不充分,社会监管力度不到位,现行法律体制不健全等。防治校园霸凌行为,需从家庭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寻求路径,通力合作,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筑起一片安全可靠的屏障。[关键词]校园霸凌行为;现状;危害;原因;路径近年来,国内外充斥着程度不一的校园霸凌事件,其性质是与暴力行为及犯罪行为密切相关的一种肆意伤害行为,现已成为各个国家所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特别要指出的是,我国最近几年的校园霸凌事件呈迅速上升趋势,中小学成为校园霸凌事件频发的重灾区。“今年2月27日,最高检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主任张志杰接受采访时透露,去年前11个月,全国检察机关受理提请批准逮捕涉校园霸凌和暴力犯罪案件的犯罪嫌疑人1881人,经审查批准逮捕1114人。”[[]代表委员关注“校园欺凌”:应制定专门的校园安全法[N].新京报,2017年3月7日.]霸凌行为如此猖獗,在严重影响中小学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使我们意识到家庭、学校、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失责。因此,正视校园霸凌,防治霸凌行为的发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校园霸凌行为的廓清(一)校园霸凌的概念界定“霸凌”最早是在台湾地区出现和使用,源自英文bullying(欺辱)一词的音译,指恃强欺弱者、恶霸,是一种有意图的攻击性行为,通常在社交关系、生理力量、物质实力等不对称的人之间发生。校园霸凌行为的发生以校园为依托,霸凌双方限定的群体以学生为主体。在中国大陆通常将“校园霸凌”称之为“校园暴力”或“校园欺凌”。挪威学者Olweus将校园霸凌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霸凌并非偶发事件,而是长期性且多发性的事件”[[]:WhatWeKnowandWhatWeCanDo[M].Oxford:Blackwell,.]。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皮艺军给霸凌作出如下界定:“霸凌可以说是一种群体虐待,即一群人在一段时间或者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某一个或某几个同学,在校园内进行各种形式欺凌的一种青少年犯罪行为”[[]面对校园暴力,美法两国零容忍[N].中国教师报,2015年9月30日.]。校园霸凌行为的角色划分霸凌的角色有如下几种:被霸凌者,长期被伤害与折磨的对象,在霸凌事件中处于弱势地位;霸凌者,指霸凌事件的主导者,自己实施霸凌行为的同时带动周边同学参与其中;协助者,主动配合霸凌主导者的行为,免于成为被霸凌对象,亦或是为了趁机满足自己的暴力欲;附和者,不主动参与霸凌事件,却在一旁煽风点火、恶意嘲笑;局外者,遇到霸凌行为不加制止,出于胆小害怕而摆出事不关己的态度。校园霸凌行为的表现形式在社会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特别是电子产品和互联网广泛融入大众生活的背景下,校园霸凌行为也随之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肢体霸凌,即专门对肉体实施的一种欺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