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位于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热力环流”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规律和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重要天气系统”奠定知识基础,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天气变化所要依据的重要知识。2、教学三维目标的制定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培养学生从学习中和生活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活动,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3、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实际应用。因为学生对空间的思考和想象能力有限,过程的讲述成为知识讲述的一个难点。二、说教法本节课的教法指导思想是:利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热情参与,积极思考,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4、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三、说学法对于学生,图是地理的重要语言,使学生获得读、用、析图的方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本节课中,我着重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熟悉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图,进而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四、说教学过程导入:提出问题“为什么暖气片装在教室的下部而冷空调却装在教室的上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第一环节自主学习, ”从而进入版块二的内容。版块二 引导学生并在讲台旁做实验:一个玻璃缸内左右两边放两个碗,碗内分别放进冰和热水,将点燃的香放进玻璃缸内并盖上顶盖,请同学注意观察烟雾的飘动方向。目的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然后指导学生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绘制简单的热力环流示意图。这时展示热力环流过程的幻灯片,老师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提出问题: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由小组合作讨论得出答案。再次展示热力环流图,让学生比较观察得出热力环流的三个结论。板块三  详细讲解完毕后,让学生自己解开课堂开始的蜡烛火焰变化之谜;同时引入生活中热力环流的例子: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沙漠绿洲风等,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画出上述例子的示意图。同时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热力环流来解释?你能不能用小实验的方式让大家体验到热力环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以上各环节,设置一连串的问题,情景,有目的的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以致用、学能致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去探究,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享受。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学生认真研读课本P29—31,合上课本回答下列问题:1、大气运动的根本能量来源是什么?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3、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什么?4、什么是热力环流?这部分采用自主学习的第二环节:教师精讲先来看地表均一时的情况。:(1)A、B、C三地受热不均后,三地的大气会发生什么变化?预设答案:A地气体膨胀上升,B地气体收缩下沉(热胀冷缩),冷却气体收缩下沉(垂直运动)思考:(2)三地的近地面、高空的空气密度分别有什么变化?预设答案:A地近地面空气密度变小,高空空气密度变大。B、C两地近地面空气密度变大,高空空气密度变小。思考:(3)此时,同一水平面上(近地面、高空)的空气密度是否还相同?预设答案:近地面A地空气密度降低,B、C两地空气密度升高思考:(4)这种差异会导致气压如何变化?预设答案:A地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A′气压升高。B地近地面气压升高,高空B′气压降低。,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思考:(5)A地近地面是低压,高空A′是高压,哪一个地方气压更高?预设答案:A更高,因为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思考:(6)等压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