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中国财政史改革例子.docx

格式:docx   大小:21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财政史改革例子.docx

上传人:在水一方 2019/1/17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财政史改革例子.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张居正改革摘要:张居正,字叔大,嘉靖四年(1525)生,湖广江陵人。少颖敏绝伦,嘉靖十八年(1539)中秀才,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人,人皆称道。嘉靖二十六年(1547),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徐阶辈皆器重之。嘉靖四十一年(1562),徐阶代嵩首辅,倾心委于张居正,信任有加,草拟遗诏,引与共谋。隆庆元年(1567),张居正四十三岁,任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进入内阁。隆庆六年(1572),隆庆驾崩,张居正引冯保为盟,密谋驱逐高拱,事成,遂代拱为内阁首辅。万历元年(1573),张居正主政,推行考成法,整顿官吏,贪吏闻风丧胆,政令传出,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万历六年(1578),丈量天下土地,推行一条鞭法,百姓为之欢颜,天下丰饶,仓粟充盈,可支十年有余。万历十年(1582)六月,张居正年五十八岁,去世,死后抄家。长子自尽,次子充军。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世间已无张居正。这就是张居正波澜壮阔的一生。关键词:张居正一条鞭法考成法改革正文张居正,这个出身于湖北江陵的农家子弟,自幼便以神童蜚声乡里,十岁通读四书五经,十六岁中举。因才能出众,在明穆宗的时候就颇受信任。穆宗死后,遗命张居正等三大臣辅政年幼的万历皇帝,张居正更是连续十年担任内阁首辅(宰相),手握要权。上台后的张居正非常清楚,眼前的困难可谓前所未有,帝国已经千疮百孔,亟待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加以拯救。在张居正看来,大明帝国存在五大积弊,而“财用大匮”则是各种矛盾的聚焦点,也是改革的当务之急。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严重的财政危机?根源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土地兼并剧烈,影响国家赋税。明朝中叶以后,土地兼并迅猛蔓起来,皇亲国戚争先恐后吞并土地,皇庄、王庄迅速扩展,一般官僚地主也在兼并土地,有爵位的勋臣、有权势的太监、有功名的乡绅,纷纷抢占土地,各类庄田不断扩张,出现了土地高度集中的严重后果。与此同时,土地欺隐问题也非常突出。明孝宗弘治十五年全国税田“存额四百二十二万八千倾有奇,失额四百二十六万八千顷有奇”,比明初减少一半多。皇亲国戚和勋臣地主兼并土地后,利用特权瞒田逃税,土地被兼并愈多,国家的税收愈少。到万历前夕,全国田赋收入比明朝初期减少了一半。财政收入日益缩减,而庞大的开支却有增无减,官员的***和浩大的军费加重了财政的入不敷出。二是人口流亡,政府控制的人户断减少。官僚、地主兼并土地、巧取豪夺,加上封建剥削的加重,大量农民纷纷破产失业。无奈之下,破产的农民只得流亡他乡。明初全国户口数有1600多万户,到了1491年只剩900多户。封建王朝控制的人户大量减少,相应会导致土地荒废,赋税和徭役的征发困难,对政府的财政经济必然产生不利影响。第三是赋役不公,农民负担沉重。明代的农业税称赋税,或称田赋,这是对应土地来说的。除了赋税,农民还要无偿服徭役,这是对应人口来说的。赋税按田亩数额核算,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这在理论上是公平的。但随着兼并势力的发展,民间的土地和人口逐渐集中到勋臣、贵戚和大地主名下,造成产去税存、赋税不均的问题。徭役方面,明代规定年龄在16~60岁的人必须服徭役,包括里甲、均徭、杂泛三种。在征派徭役过程中,豪门地主勾结地方官府,把国家的差役负担转嫁到普通民户身上。普通民众的徭役负担日渐沉重,而拥有大部分社会财富的豪门地主却一身轻松,徭役不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