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文档名称:

脾胃科诊疗方案.doc

格式:doc   大小:110KB   页数:3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脾胃科诊疗方案.doc

上传人:cjrl214 2019/1/18 文件大小:11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脾胃科诊疗方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一、诊断(一):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以胃脘痞胀、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痞”的范畴。: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功能性消化不良必须包括以下1条或多条: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烧灼感;并且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基础上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功能性疾病。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亚型诊断包括餐后不适综合征与上腹痛综合征。(二):胃脘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纳少泛恶,嗳气,呃逆,疲乏无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弦。:胃部胀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痞塞不舒,心烦易怒,善太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胃寒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纳呆,神疲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口苦,身重困倦,恶心呕吐,小便短黄,食少纳呆,舌苔黄腻,脉滑。: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冷加重,肢冷便溏,嗳气纳呆,嘈杂泛酸,舌淡苔黄,脉弦细滑。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健脾理气。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合香砂枳术丸加减。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姜厚朴、木香、砂仁、醋元胡、法半夏等。中成药:枳术丸、胃乃安胶囊、健脾疏肝丸、香砂六君子丸等。(2)肝胃不和证治法:疏肝和胃。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醋柴胡、炒枳壳、炒白芍、川芎、香附、陈皮、法夏、佛手、木香、炙甘草等。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金佛止痛丸、达立通颗粒、胃苏颗粒等。(3)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散寒。推荐方药:理中丸加减。党参、炒白术、干姜、炙甘草、苏梗、姜厚朴、炒神曲、荜茇、制香附等。中成药:附子理中丸、温胃舒颗粒、虚寒胃痛颗粒等。(4)脾胃湿热证治法:清热祛湿。推荐方药:连朴饮加减。黄连、姜厚朴、石菖蒲、法半夏、黄芩、陈皮、芦根、茵陈、生苡仁等。中成药:香连丸、甘露消毒丹、枫蓼肠胃康颗粒、三九胃泰等。(5)寒热错杂证治法:辛开苦降。推荐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清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生甘草、姜厚朴、炒神曲、煅瓦楞子等。中成药:荆花胃康胶丸等。(二):常分虚实进行辨证取穴。实证常取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穴位为主,以毫针刺,采用泻法;常取足三里、天枢、中脘、内关、期门、阳陵泉等。虚证常取背俞穴、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毫针刺,采用补法,常用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气海等,并配合灸法。根据临具体情况和临床症状,也可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治疗。:热敏穴位以腹部、背腰部及小腿为高发区,多出现在公孙、下脘、天枢、脾俞、胃俞、大肠俞等区域。每次选取上述1~2组穴位,每天1次,每次治疗以灸至感传消失为度,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5天,共2~3个疗程。3.“万应点灸笔”疗法。适合于16岁以上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患者。操作方法如下:(1)主穴:中脘、足三里、肝俞、胃俞;(2)配穴:上腹胀、早饱配行间、章门,嗳气、恶心内关、公孙;(3)方法:采用“万应点灸笔”,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采用相应的穴位,先以药纸含药的一面平整紧贴穴位,用点燃的点灸笔对准穴位如雀啄之状,一触即起,每穴点灸5~6次,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天1次,最多连续治疗15次。注意事项:(1)积极预防可能出现的感染、晕灸、灸泡等;(2)做好心理疏通,缓解患者紧张程度,并且帮患者选择舒适体位;(3)做好出现以上意外时的救治准备。(三)推拿治疗辨证使用不同手法配合相关穴位,调节脾胃功能。按摩手法常用揉、捏法等。(四)外治法辨证选择温阳散寒、理气和胃、健脾益气等中药穴位敷贴或熏洗治疗。(五)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方法,如音乐疗法、心理治疗、中药离子导入疗法、中频电疗等。(六)护理包括生活调理、心理调节、锻炼等。三、疗效评价(一):症状消失。显效:症状改善2级及以上者。有效:症状改善1级者。无效:症状无改善或症状加重。其中症状按程度分为4级:无症状。轻度:症状轻微,只有关注时才能感觉到,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中度:症状尚能够忍受,已经部分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重度:症状明显,难以忍受,明显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5):533-537)。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