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远去的拓跋鲜卑(下).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远去的拓跋鲜卑(下).doc

上传人:mfhrekp299 2015/9/2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远去的拓跋鲜卑(下).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远去的拓跋鲜卑(下)
中原文化落草原
在扎赉诺尔拓跋鲜卑墓中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文物。其中青铜“规矩镜”虽只有一片残片,但能清晰地辨识出镜面的光洁、镜背回纹镶边、镜脊挂钮圆突、脊与边之间的纹饰古朴典雅。带有“如意”字样的织锦虽只有一块大网状残片,但黄底、红花依稀可辨。汉字“如意”二字在云纹的衬托下,格外醒目,仔细观察织锦的细密程度,用精美绝伦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用以梳妆的木胎漆奁虽有些残破,但历经2000年而不朽,可见东汉当时的漆器工艺已达登峰造极的地步。由于中原文化的影响,拓跋鲜卑自己烧制的陶罐和使用的角器上都刻画着龙形纹饰。铁器的种类繁多,生铁原料大多来自汉族地区,此时的拓跋鲜卑已经与东汉有了广泛的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就连葬俗都与中原汉族有很大的一致性。
在清理扎赉诺尔拓跋鲜卑近百座古墓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早期的墓葬为桦树皮包裹尸首后,将边缝实下葬,后大多为土坑棺木葬,桦木棺前高宽,后低窄,一般“天”(棺盖)比较厚。随葬品除生产用具、武器、生活用品外,还要在死者头顶或上肢侧随葬牛头、马头。这与汉人死后到阴间有“牛头马面”小鬼引路的传说相似。另外,墓葬中还发现了盛有腐烂谷物的夹砂大口罐,类似现代汉族墓中的“下水罐”(罐内装谷物,罐口盖一张饼,饼上插三根用面做的“打狗棒”)。
两千多年前的拓跋鲜卑自觉吸取了较先进的中原文化,不断改变着自己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俗,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游牧文化,为草原文化增添了艳丽的一笔。
鹿鸣声声话图腾
笔者有幸参观了鄂温克人在大兴安岭山林中饲养的驯鹿群。仔细观察驯鹿的体型,一米多的身高,马面,头顶长着分成许多枝杈的角而更多的是头顶只剩下被割掉鹿角后的“角根”。驯鹿四蹄宽大,悬蹄发达,尾巴极短,很有《魏书?序纪》中所说的“其形似马、其声类牛”的神兽感觉。人们把它们称为“森林之舟”。驮物、爬山、拉雪橇是驯鹿的强项。以狩猎、采集为生的原始人认为,每个民族都与某种动物有血缘关系,此物即被崇为该民族的图腾,被视为民族的保护者和标志,规定崇拜仪式,一般禁杀禁食。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语言学家芒牧林先生曾撰文描述,,“一支生息繁衍在大兴安岭地区,他们把鹿驯化成家畜,即养鹿部”。按此学说,两千多年前居住在大兴安岭的拓跋鲜卑人应为“养鹿部”的后裔,他们与驯鹿结下了不解之缘,即使迁徙到呼伦湖畔的草原之后,也没有忘记它的恩泽,将驯鹿称为“神兽”,当作图腾进行崇拜。
1960年,在清理扎赉诺尔鲜卑古墓时出土了四枚鹿纹铜带饰,1982年6月,又出土了一枚回头张望的三鹿纹透雕金带饰,带饰系在腰间,标明永志不忘驯鹿与拓跋鲜卑人的情结,传系部族的图腾崇拜。从大兴安岭到呼伦湖畔,多地墓葬中的陪葬品中有牛、马、羊做为殉牲,唯不见鹿。
《魏书?序纪》和《北史?魏本纪第一》中有更明白的记载:拓跋鲜卑在呼伦湖畔的草原上生活了近二百年之后,兵强了,马壮了,势力更加强大了,雄心勃勃的拓跋鲜卑又思南迁了。南迁之路“山高谷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此“神兽”即为驯鹿,拓跋鲜卑历史上这次大的事件,实乃由驯鹿“导引”而成的。
诘汾率众再南迁
拓跋鲜卑迁至大泽(呼伦湖畔)的草原上,据《魏书?序纪》载:先后在这里生活过的皇帝(酋长)有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