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陈可辛说陈可辛.doc

格式:doc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陈可辛说陈可辛.doc

上传人:mfhrekp299 2015/9/2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陈可辛说陈可辛.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陈可辛说陈可辛
陈可辛是个很好的采访对象,他讲话慢条斯理,表达清晰,给访问者的答案指向明确、内涵丰富,对自己的挫折和缺点也算是实事求是。此外,“北上”多年的陈普通话也越来越好。为了做到字正腔圆,他几乎是咬文嚼字地说话,不放过每一个卷舌音。
他将这种自觉融入环境的能力归结为其命中注定的“外来者”身份。陈可辛的父母是泰国华侨,两人相识于北京念书之时。上世纪50年代,父母离开北京去了香港,陈可辛也出生在那里。小时候在香港,他觉得自己是泰国华侨,跟别人不一样。后来全家搬回泰国,他却更加不自在。再后来,陈可辛赴美求学,又回到香港拍电影,环境始终变来变去。“我一直是outsider(外来者)。作为一个outsider,必须把自己的事做得特别好。去了别人的地盘,就要守规矩。这就是我多年养成的****惯。”
这样的身份认同在陈可辛的电影中多少有所体现,他的电影总是讲着“离开”与“回来”的故事,理想失落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主题之一。亲情、友情、爱情,都被他在电影里质疑了个遍。不过由于其对商业元素的看重和对市场口味的自觉,陈可辛仍然被公认为商业片导演,顶多在前面加个定语――“具有人文精神的”。
对此,他自己倒也欣然接受。
《综艺》:《亲爱的》是你继《中国合伙人》之后第二部彻头彻尾的内地现实题材作品,此片运作的时间更是非常短,这是因为你在创作上更自信了吗?
陈可辛:其实我最自信的还是《中国合伙人》,因为完全是我的菜。当然这次也很得心应手,这不是说我比之前更了解故事的背景、环境,而是真实事件的力量太强了,让很多事情都能水到渠成。编剧在这个基础上写了一个优秀的剧本,演员也很受感动。当每个人都融入故事中,就会自动地超水平发挥。大家都发挥得超好,我这个导演简直太容易当了。
《综艺》:你并非是以关注社会现实著称的导演,这个故事的原型素材为什么会打动你?
陈可辛:别说导演,就是作为一个公民,我也不是十分关注社会新闻。微博上天天有人转发这类事件,但我不太喜欢参与进去。这个新闻打动我的是丰富立体的人物和峰回路转的情节。最触动我的一点是:找到孩子还不是结局,而只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这个故事里也没有坏人,我近几年喜欢一些没有绝对是非黑白的题材。我相信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本来我想拍偷小孩的人,包括他的动机和他的不得已。如果能展现出来,电影一定会更好,但大家都叫我就此打住,因为怕这样会挑战老百姓的大是大非观,影片肯定也会遇到一些问题。电影毕竟是大众媒体,不像文学可以完全以作家为中心。而且我拍的是商业片,不是小众文艺电影,如果我再往下深挖,可能会错误地引导一些比较单纯的观众。你必须承认,电影是要承担一点社会责任的。
《综艺》:但你这次在叙事上还是有所冒险,比如把故事分为了两段,没有遵从情节剧的一贯规律。
陈可辛:这次在故事结构上是有一定冒险,但我在拍摄手法和细节处理上还是顺着观众来的,情感上也不刻意留白,都给了观众抒发情绪的空间,再加上用了大明星。所谓的商业考量其实就是尊重观众、尊重市场,把这些都做了就行。难道说我五十岁的人,连一点险也不敢冒?一辈子没有几个故事能像这样打动我,让我相信就该这样拍。我从来都不是个任性的导演,这次就给我个机会吧。
《综艺》:《中国合伙人》的结尾展示了一系列企业家的真实照片,而这次《亲爱的》的结尾则记录了演员看纪录片时的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