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二十五章卫生医药
第二十五章卫生医药
第一节医疗机构
阜阳县医技、药史久远。远古时期,巫、医一体。从西周起,巫、医分立,医分为上、中、
下士,“上士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汉
末,华佗的外科医技和张仲景的《伤寒论》传入。北宋时期,苏轼知颍,带来大批临床验方,
其中有《经史类证备用本草》、《博济良方》、《全生指迷方》、《济生方》、《传信适用方》、《旅舍
备要方》、《集验背疽方》、《妇人大全良方》、《产育保庆方》,医疗事业兴盛一时。明代以后,
颍州置民药局,人口稠密处设医生、医士或医官(由太医院从考试合格人员中挑选派遣),
引进了英国(一说是西班牙)种痘法,丰富了医学宝库。
清代,阜阳县无官办医疗机构。按《新刑律》规定,凡私人开业“未经官署许可,处以五
百元以下罚金”。凡许可营医者,必须经过考试,“考试不以艺文为先,而以学术为重”。光
绪二十九年(1903 年),乡绅范绍彭以劝戒鸦片为宗旨,在阜阳城创办志悟堂,是阜阳县第
一家慈善性质的小型医院。光绪三十四年,中国红十字会通过乡绅宁继铭,在阜阳城开办
中国红十字会颍州分会,为儿童接种牛痘,向贫苦人施舍药物。民国 18 年(1929 年),安徽
省卫生总队第三分队来阜阳县,利用本身的人员和设备,在阜阳城第一公园(今阜阳市第
五中学南部)开办安徽省阜阳中心医院(民国 30 年,改名为安徽省立阜阳医院),有医生 3
人、护士 2 人、病床 15 张。民国 29 年,县政府于刘氏祠堂(今西城小学址)开办阜阳县卫生
院,设内科、外科、妇科,有医生、护士 14 人。民国 33 年,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阜阳分团部
开办青年团医药社。因资金不足,后由臧振寰接办。
这一时期,民间还开办一些私人医院和诊所。声望较高的有:民国 9 年,时子元于江西
会馆开办的同仁医院;民国 12 年,李协一在仁里巷开办的福音医院;民国 14 年,高继元在
刘上台开办的中和医院;民国 16 年,王鹤鸣于三里井开办的民爱医院;民国 19 年,殷凌云
在张家古同开办的夫妻医院;民国 22 年,有陈文孚开办的孚德医院和周惠民开办的惠民
医院。另外还有臧振寰开办的振寰诊所、孙运亭开办的运亭诊所、刘桂五开办的桂五诊所、
尚健民开办的健民诊所、杨颍潮开办的颍潮诊所、余西洪开办的西洪诊所、吕泽夫开办的
泽夫诊所、朱仙樵开办的仙樵诊所、王贯仪开办的贯仪诊所、刘衡才开办的衡才诊所、孙志
荣开办的志荣诊所、刘德五开办的德五诊所、廖汉南开办的汉南诊所、杨杰开办的杨杰诊
所、吴新亚开办的新亚诊所、邢瑜光开办的瑜光诊所、连立武开办的连立武眼科诊所、江保
录开办的江保录眼科诊所。私人医院有医生一般是 3— 5 人、病床 3— 5 张,与诊所无大差
异。
383
第二十五章卫生医药
解放后,除了地区在县境内开办阜阳地区人民医院、阜阳地区传染病院、阜阳地区精
神病院外。县、区、乡均建立了卫生院和诊所。
(一)县属卫生机构
1、卫生防疫站
1956 年成立,下设卫生、防疫、地方病、检验、宣传等股,负责劳动卫生、环境卫生、食
品卫生、学校卫生及地方病、传染病的防治工作。站址在阜阳县人民政府西院,建筑面积为
1300 平方米,有立式高压灭菌器、手提高压灭菌器、酸度计、恒温箱、干燥箱、轻便荧光源、
康氏震荡器、水浴锅、救护车、摩托车等现代设备。下有 124 人组成的基层防疫网。
2、妇幼保健站
其前身为县卫生科妇幼卫生保健股,几经分合之后,1956 年正式成立妇幼保健站,负
责全县妇女、儿童的保健工作。站址在县人民政府西院,建筑面积 80 平方米。有无影灯、
方型器械台、泡手筒、接生器械、流产器械、万能床、简易产床、显微镜、儿童磅秤、电灼器、
儿童血压计等设备。区、乡、行政村保健人员共 353 人。
3、县医院
前身系 1950 年 5 月在玉石街吴家花园开办的阜阳县卫生院。开始时有医生 3 人、护
士 5 人、勤杂人员 5 人。1953 年扩建后,有病床 30 张,设内、外、妇、儿 4 科,治疗各种常见
病,可作肛漏、痔核、鞘膜积水等小手术。并负责全县的防疫工作。1956 年,改名县医院后,
防疫工作划交阜阳县防疫站。1962 年,迁医院于七里河,占地 100 亩。设第一、第二门诊
(1981 年第二门诊部扩建为阜阳县妇幼保健医院),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传染科、中医
科、骨科、针炙科、五官科、皮肤科、放射科、检验科、制剂室、病案室、图书室及药库。1985
年,全院共有医生、护士、勤杂人员 206 人,病房及门诊建筑面积为 6570 平方米,备有大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