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吟诵拾阶.doc

格式:doc   大小:140KB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吟诵拾阶.doc

上传人:在水一方 2019/1/20 文件大小:14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吟诵拾阶.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吟诵是我国古人创造的一种学****欣赏和展演诗文的方法和艺术形式。《吟诵拾阶》是人们对古典诗文的理解、传承及开展教化的一把钥匙。 【内容介绍】   吟诵是我国古人创造的一种学****诗文的方法和艺术形式。它关系到人们对古典诗文的深入理解、文化的传承及诗教的发展。长期以来,人们说到吟诵时,往往只侧重其腔调和节奏等表面东西,很少关注诗文的入声字、破读、叶音和明意等根本性的问题。本书在音韵和训诂的基础上,对这一关键问题,做了较为深刻的说明。作者幼时接受多名宿儒的严格训练,熟练地掌握了传统的吟诵方法,并在对普通话吟诵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本书。所附65首诗文音谱和光盘,为读者提供了学****和研究的方便。  【作者介绍】                          张本义,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古代文献研究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国现代语文研究会吟诵分会(中华吟诵学会)副会长,辽宁省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辽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辽南吟诵传承人,政协辽宁省八、九、十届委员,大连市吟诵学会会长,大连市儒学会会长,大连图书馆终身名誉馆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7年应《光明日报》约稿创作《大连赋》,成为代表大连市的人文名片,享誉全国。  【原文摘选】自序文/张本义十三年夏于松斋子夜灯下    原本不应该有这类书。   为什么呢?因为吟诵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但凡读书人(甚至不只是读书人)都会吟诵。所以千百年来都没有这方面的专著。只因一九一二年民国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下令废止读经之后,学校才断绝吟诵之声。古者卅年为一世,廿年为一代,照这样算,吟诵离开教育体制已逾五代了,因此今天很多人不知吟诵,毫不奇怪。就如同今天很多人对跪拜仪轨,似知非知,分不清什么是跪,什么是拜,什么是吉拜,什么是凶拜一样。可这在民国元年孙中山先生废除跪拜礼之前,由于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演用,不用刻意学****人们都能熟练而准确地运用这一礼节行礼。又如同现在的人,在读书学****时,不用特意训练,都会用普通话朗读一样。所以然者何?耳濡目染、浸润其中是也。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著名学者朱光潜先生曾呼吁研究诗歌音律的人,能“写几部专门研究诵诗的方法和理论的书,以备一般读诗的人参考”(朱光潜《诗论》,三联书店,1984年,页258),这也是因为那时人们已经对吟诵陌生了。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升温,人们对吟诵也越来越感兴趣。然而说到吟诵,今天关注的更多的是诸如什么调式,谁是正宗等等,而忽略了以下三点:一是吟诵的学术性。“口耳之学”是中国固有学术的特征之一。几千年来,我们的文化主要是靠口口相授传承的。吟诵正是这种口耳之学的凭藉,也可以说,吟诵是学****中国文化经典,掌握中国固有学术和技艺的一把钥匙。这样,吟诵就不同于一般的声乐艺术,更承载着广泛的文字、语言、音乐、文学、历史、教育等诸方面的信息和遗传密码,而这才是今天学****研究吟诵时应着力之处。二是吟诵的多样性。语言是吟诵调式的基础,吟诵讲究“依字行腔”,不同的方言,对文字的读音往往各异,也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吟诵调式。其根本原因,在于所操语音的种类不同。各地的传统吟诵,都有特点,很难比较优劣高下。可以说,只要是各方言区流传下来、传承有绪的吟诵方法,都是正宗的,不必、也不可能强求一律。三是吟诵的艺术性。艺术是人类表现的特殊方式,而美是艺术的崇高境界。吟诵是中国音乐重要源泉,也是饰诗文以美听的艺术,因此吟诵应尽量做到悦耳。古往今来,美是共同的。古音之美,是今人传承吟诵的动力之一,今音之美,必将也是后代传承吟诵的动力。不可设想,一个呕哑嘲唽的吟诵能够流传下去。   今天以普通话为基础吟诵古典诗文,还有三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即入声、叶音和破读。先说入声。我国现今的七大方言区中,除了北方方言之外,其他如吴语、闽语、粤语、客家语等仍保留着入声,这些方言区的人,以本地方言吟诵诗文,在还原诗文音节上,没有大的障碍。北方方言区,除了山西、胶辽方言仍部分保留入声之外,其他大部分地区方言已无入声了。但是,至少自元代以来,用北方官话(今普通话前身)吟诵诗文,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理入声字读音的规则,沿用至今,这也为今天推广普通话吟诵奠定了基础。   再说叶音。叶音是解决汉字由于古今音异,造成诗文韵脚不谐的一个行之有效的老办法。古今读音不同的字,若处在诗词韵文句子中间位置,不刻意处理也无大碍,甚至用今音吟诵也未尝不可。而在韵脚之处,则须依叶音例加以谐之。尽管有时所叶之音未必是诗文撰作年代的古音,但按照悦耳、易记的原则,也还是要依例加以叶和。汉语音韵学是一门十分高深的学问,非专门家很难入其堂奥,一般学****吟诵的人,虽不用对此做研究,但不可不知传统的叶音方法。然而,近半个世纪的推广普通话运动,使得在读古诗文时越来越不重视和不熟悉叶音,以至于近年来的工具书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