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道教的文化我对道家的了解还是从金庸的武侠小说开始的。在他天龙八部中的凌波微步、北冥神功以及最著名的降龙十八掌。都是对易经的研究得来的。从那以后我开始对道教有了极大的兴趣。也在平常关注了一些这方面的知识。道教,是起源我国本土的宗教。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道教源于先秦以来的方士、术士、而且派别很多。在宗教学界,对于道教组织的形成时间,一般认为是在东汉时期。而道教创始人中,以张道陵为代表的天师道,在早期道教中,影响最大。141年,张道陵依据《太平经》造作道书24篇,自称出自太上老君口授,并依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创立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尊为“太上老君”。后被道徒尊为天师,其子孙也世代袭用天师的尊号,所以五斗米道后来也叫做天师道。天师道是道教正式成型的标志。方仙道是道教史前宗派。本是古代一个学术流派。逐渐成为方仙道后秦皇、汉武倡导开始盛行,是中国道教的前身道教史前道派。元朝以后,道教演变成两大宗派,即全真道和正一道。前者主张炼丹飞仙、遵守戒律,不许结婚、不食荤腥。后者主张“祛魔”、“祈福”,以天师道为代表,可以结婚,又叫火居道士,俗称方士。道观中的主持者也叫住熟悉经书的道士,应称“高功”。道士又称“黄冠”、“羽客”。女道士又称“女冠”。全真道是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重要道教教派,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全真道的创始人是王重阳。全真道的立教宗旨和修持思想方法,在《重阳立教十五论》中作了比较集中的阐述。此论未写著者,传为王重阳所造。全真道主张精、气、神的修炼理论,“性命是修行之根本”,精、气、血为“人之三宝”,认为修行之人应当爱惜“三宝”。修练成仙,是道教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在这点上,全真道与其他道派也一样,但王重阳的成仙概念,显然已和过去的概念有些不同,他虽然并未完全摆脱“长生不死”之类的思想束缚,但他并不强调肉体的“不灭”,特别是他已经完全抛弃了“轻举飞升”之类的无稽之谈。全真教还主张“三教归一”思想、反对黄百之术。正一道是道教符箓各派的总称。原为五斗米道,亦称“天师道”。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合流。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封张陵第三十八代后裔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总领三山符箓,即龙虎山、阁皂山、茅山。此后凡是道教的符箓各派统称正一道。主要奉持《正一经》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等我国的道教圣地很多,西岳华山、江西龙虎山、山东崂山、湖北武当山及北京的白云观等,都是有名的道教集中地。其中北京的白云观,是道教的最高机构,统领着全国的道教。江西的龙虎山,是天师道的中心机构所在地,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统领着南方的“正一道”。道教把他们借以栖身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叫作“洞天福地”,号称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在山东,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崂山位于青岛市东郊,濒临黄海,面积400多平方公里,海拔1130米。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在中国的名山中,只有崂山是在海边拔地而起的。绕崂山的海岸线长达87公里,沿海大小岛屿18个,构成了崂山的海上奇观。昔日秦皇汉武登临此山寻仙,唐明皇也曾派人进山炼药。西汉时期道教在此传播,历经宋、元、明、清代而不衰。过去最盛时,曾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原有道观大多毁坏,保存下来的以太清宫的规模最大,历史也最悠久。北宋以前,武当山道教无明显宗派区分。以其宗教行为而论,大体分为丹鼎派和符箓派。其明显的门派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