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EAM-设备管理解决方案一、事后维修(第一代)兼修阶段 分工淡化坏了操作工=维修工才修专修阶段分工清楚不坏我操作,你维修不修设备管理的历史发展进程一、事后维修(第一代) 事后维修就是企业的机器设备发生了损坏或事 故以后才进行修理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刚刚开始时,由 于设备的简陋,一般都是在设备使用到出现故障时才 进行修理,并且是由有经验的操作工人自行修复,这 就是事后维修制度。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工业生产的 发展,设备的数量和复杂化程度增加,设备修理的技 术要求越来越高,修理难度越来越大,原有的操作工 人兼做修理工人已不能满足要求,因此,逐渐从操作 人员中分离出一部分人去专门从事设备的维修工作, 随之也产生了较简单的设备管理。设备管理的历史发展进程设备管理的历史发展进程二. 预防维修阶段(第二代)计划预修制强调计划性维修(前苏联)强制计划过剩预防维修制强调预防性维修(美国等)检查计划不足设备管理的历史发展进程二. 预防维修阶段(第二代) 随着机器的复杂性不断提高以及社会化 大生产的出现,机器设备的故障对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经济上的损失已不容忽视,于是在1925年前后,美国首先提出了预防维修的概念,设备管理开始进入防止故障、减少损失的预防维修阶段。美国提出的预防维修,其基本含义是对影 响设备正常运行的故障采取“预防为主”、“防患于未 然”的措施,即在设备使用时加强维护保养,预防发生故障,尽可能在设备发生故障前作预防维 修,以降低停工损失费用和维修费用。主要做法是以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为基础,从日常及定期 检查中,了解设备实际状况,以设备状况为依据进行修理工作,以避免突然事故发生。在美国提出预防维修的概念后,大约在30 年代和40年代初前苏联也开始推行设备预防维修制度,称为“计划预防维修制度”,这是以修理复杂系数和修理周期结构为基础的一种维修制度,按待修设备的复杂程度制订出各种修理定额作为编制预防性检修计划的依据,除了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计划修理外,还强调设备的日常维护。设备管理的历史发展进程三. 设备系统管理阶段(第三代)事后维修预防维修纠正维修维修预防设备管理的历史发展进程三. 设备系统管理阶段(第三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系统理论的普遍应用,1954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提出了“生产维修”的概念,强调要系统地管理设备,对关键设备采取重点维护政策,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企业界又提出了设备管理“后勤学”的观点。它是从“后勤支援”的要求出发,强调对设备的系统管理,设备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其可靠性、维修性及其必要的后勤支援方案。设备出厂后,要在图纸资料、技术参数和检测手段、备件供应以及人员培训方面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周到的服务,以使用户达到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的目标。至此,设备管理从传统的维修管理转为重视先天设计和制造的系统管理,设备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