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小坪水库工程地质资料.doc

格式:doc   大小:95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坪水库工程地质资料.doc

上传人:水中望月 2019/1/22 文件大小:9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坪水库工程地质资料.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属金沙江水系;地势东、北部高,西南部低。最高分水岭拜佛台山顶高程3318m,坝址下游箐口河与金沙江汇口处河底高程约1500m,相对高差约1818m,为高中山深切割侵蚀堆积地貌。,可划分为中、下、上三段,其中:玄武岩组上段(pβ3),岩性主要为深灰、灰绿色致密状玄武岩,杏仁(气孔)状玄武岩,紫红色凝灰质玄武岩等,厚度大于900m。主要分布于工程区及周围一带。玄武岩组中段(pβ2),岩性主要为深灰、灰绿色杏仁状玄武岩为主,夹致密状玄武岩及紫红色凝灰质页岩及凝灰岩,灰、灰绿色玄武质凝灰角砾岩,厚度大于1500m。分布于工程区外围稍远处。玄武岩组下段(pβ1),上部黄绿色杏仁状玄武岩;下部致密状玄武岩;底部紫红、黄灰色细~中粒凝灰质砂岩。厚约124m。仅于程海断裂西侧一带出露。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地层大面积分布,残坡积(el+dlQ)块碎石夹砂土,含砾粘土或粘土,分布于坡脚及坡麓坡地带;冲洪积层(al+plQ)漂卵砾石夹砂,分布于河流地带。地质构造工程区处于川滇南北向构造带的西南部,位于水库北东侧约8km的程海大断裂为区域性的控制断裂;程海断裂为发震构造带,根据1/400百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差。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区内山高坡陡,地形切割大,冲、箐沟发育,第四系松散地层分布较广;玄武岩地层风化较强烈,破碎,不良物理地质现象相对较发育。水文地质条件区内地下水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为主,为入渗—径流型动态,主要赋存二种含水岩组。松散地层孔隙含水岩组: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和冲洪积层,为透水岩组。玄武岩类裂隙含水岩组:主要为致密状及杏仁(气孔)状玄武岩等,为相对隔水岩组。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区可划分为四个工程地质岩组:(1)弱风化致密状及杏仁状玄武岩、凝灰质玄武岩、为坚硬岩组;(2)强分化致密状及杏仁状玄武岩,为中等坚硬岩组;(3)强风化凝灰质玄武岩或凝灰岩,为较软岩组;(4)第四系全新统覆盖层均为松散岩组。库区基本地质条件库区一带均为二叠系玄武岩组上段(pβ3)地层,岩性为致密状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凝灰质玄武岩等;第四松散地层大面积覆盖全区,岩性为残坡积(el+dlQ)块碎石夹砂土,主要分布于岸坡一带,紫红色含砾粘土或粘土,主要分布于南端库尾一带,冲洪积层(al+plQ)漂卵砾石夹砂,分布于河流、箐沟地带,残坡积及冲洪积厚度一般小于25m。库区地质构造简单,总体呈单斜构造,岩层流面产状以320°~20°(倾向NNW及NNE向)∠10°~20°(缓倾角)为主。坝前库区内有—SN走向的断层,长约4km,倾向E,属正断层;坝址区发育3条次生小断层,局部有的褶曲存在。玄武岩地层赋存基岩裂隙水;第四系残坡积(el+dlQ)块碎石夹砂土及冲洪积层(al+plQ)漂卵砾石夹砂松散地层赋存孔隙水,地下补给库水。库区强风化岩层较厚,岸坡发育冲沟较多,在冲、箐沟入库口一带有较厚的冲积扇(锥)堆积,总的不良物理地质现象不甚发育。主要工程地质问题邻谷渗漏水库库盆玄武岩组地层,为相对隔水岩组;据库周泉点分布和井水面高程反应,两岸地下水为高于库水位,水库所在河流为当地的地下水排泄面,属地下水补给库水;库内虽发育一条SN向的断层,但没有贯通分水岭至库外,也未见其他构造破碎带连通邻谷,因此不存在邻谷渗漏。坝址区基岩上部裂隙发育,岩层破碎,存在裂隙型坝基及坝肩渗漏。库岸稳定库区南北两端地形平缓,坡角小于15°,岸坡较稳定;区内玄武岩流面产哦倾向NNW及NNE,倾角约10°~20°,岩层倾向与水库东西两岸坡多为斜交坡;水库东岸表层多为第四系残坡积覆盖层,制备相对较好,地形坡度较缓,一般小于30°,较稳定;水库西岸坡度较陡,一般约为30°~40°,多为强风化玄武岩,岩层节理产状多为高倾角,无明显的不稳定组合结构面,仅局部岸坡松散覆盖层稳定性较差,有小块坍塌现象,无大的滑坡、塌岸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岸坡总体较稳定。枢纽区工程地质条件基本地质条件 坝址区位于箐口河上游“V”型峡谷段的顶端,坝址河道转弯较窄,呈“∽”型河道;为中高山深切割侵蚀堆积地貌。坝址区主要出露地层:基岩均为二叠系玄武岩组上段(pβ3)地层,其中:第四层(pβ3-4)灰绿色致密状玄武岩为主,主要出露于右坝肩顶部,厚大于70m;第三层(pβ3-3)紫红色凝灰质玄武岩,出露于左、右坝肩上部,厚约5~10m;第二层(pβ3-2)深灰色致密状玄武岩为主,出露于左、右岸坡及河床底部,厚约50~80m;第一层(pβ3-1)灰绿色杏仁状玄武岩,据钻孔揭露,分布于河床深部,厚大于50m。第四系残坡积(el+dlQ)块碎石夹砂土或砂土夹块碎石,松散,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