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张锡极  张锡极(1881-1946)字永敷,蒲城翔村陶池村人。  清朝末年,求学于西安师范学堂,学习期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陕西军政府于民国元年(1912)委任为蒲天县财政局局长。民国九年(1920)赴榆林。这时陕北镇守使井岳秀部被改编为陕西陆军骑兵旅,张被任命为军需处长。民国十五年(1926)井岳秀部已参加了冯玉祥、胡景翼、孙岳组成的国民军,井岳秀被任命为陕北国民军总司令。张锡极受进岳秀派遣赴西安“陕北国民军办事处”任处长,同时杨虎城将军聘他为高参。1926年4月刘振华率土匪镇嵩军侵陕,围困西安八个月之久,张锡极协助杨虎城将军处理日常事务,坚守到底,深得信任。1931年杨虎城将军为陕西省政府主席,任张为陕西税务局局长,后又调任为陕西省盐务局局长。  1934年,杨虎城将军这实现自已的教育思想,筹备创办尧山中学,张被吸收为校董会成员。他参与捐资活动,慷慨解襄。杨委任他主持建校工作。他于四月回蒲,选择校址,设计方案、施工、督工,极为辛苦。拆除五岳庙废墟,遭士绅群众拦阻,颇受周折。九月,尧山中学开学,他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张维寅  张维寅(1853-1922)字东白,号二知园主人,蒲城县城西南半坡刘家村人。著名的书画家。  张东白幼年好学,清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人。他目睹清末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现实,无意仕途。光绪末年,被授为文林郎、咸宁(今西安市区)后补知县,他拒绝接受,以后改授汉中府教谕,勉强赴任后,看到官场舞弊及不正之风,愤然辞职。一九OO年,张东白入陕西省立师范学堂教书,加入学校进步组织“自治社”。1906年,井勿幕受孙中山委派,从日本回陕组织革命力量,他遂加入同盟会,从事推翻清朝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国军阀混战连年不断,张东白不满现状而回乡,命自已家舍为“二知园”,以农桑为生兼以书画。1921年靖国军司令郭坚被诱杀,当局将其头挂在西安新城高杆上示众,他题联:“秉性非寻常,允推当世英雄汉;盖棺难论定,须待他年太史公。”不畏权势,显求职铮铮铁骨。  张东白淡泊名利,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皖系军阀陈树藩任陕督时,附庸风雅聘他教书画,他虽不屑前去又无由推辞,便以自由出入督军府,须听从教诲等为条件。在督军府,他不管陈的闲忙,兴趣一业就展纸教画,使陈哭笑不得,遂后他趁机辞绝回家。地方军阀缑保杰求他写字,他亦拒绝。  张东白安贫乐道,心胸开阔,生性豪爽,不计较得失。他的生活极为简朴清苦,吃穿很不讲究。常赤脚拖鞋,蹲于椅凳,不拘小节。家中无书案,便在破风匣上写字作画,他并不以此为艰,在这种情况下,穷人只要前来求字画,他也慨然应诺,给以满足。  一九二二年(民国十一年),张东白病逝于家,终年六十九岁。于右任、邵力子、张凤、冯玉祥、杨虎城等,发来唁电,送赠安葬费,表示对这位书画家的深切哀悼和崇敬。黄罗斌  黄罗斌(1916—1998),中共七大正式代表。1916年12月生,陕西省蒲城县西苇村人。农民家庭出身。8岁在本村私塾读书4年,1928年到高杨镇高等小学读书2年至毕业,后在学校当教员。受到革命思想影响,1929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学生运动。同年8月参加渭北苏区游击队。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渭北游击队战士、班长、代理政治指导员,第二十六军随营学校班长、连指导员。1934年5月起任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陕北省军事部巡视员。同年6月至1935年9月任红二十六军第四十二师第三团政治委员,1935年8月至9月兼团长。9月至11月任红十五军团第七十八师第二三二团政治委员。参加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反“围剿”斗争。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任定(边)榆(林)横(山)游击司令员,秀延县游击部队总指挥兼独立营营长,领导陕甘苏区北部游击战争。1936年6月至1937年3月任陕北东地区游击司令部司令员、陕北第二作战区司令员等职。1936年9月至1937年1月任中共清涧县委军事部部长。1937年1月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7月至9月任陕甘宁边区陕北东分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1938年1月至3月任陕甘宁边区神(木)府(谷)保安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年3月至1939年4月任陕甘宁边区第一河防(黄河沿岸防务)司令部司令员。1943年至1945年在中共中央党校一部学习。1943年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三旅副旅长兼第七团团长。1945年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同年8月至1946年4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三八五旅副旅长兼任陇东军分区副司令员、中共陇东地委委员(至1945年10月)。1947年2月至3月任陕甘宁野战集团军警备第三旅旅长兼陇东警备区司令员。同年9月至1948年7月任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警备第三旅旅长。1948年4月至1949年2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