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后赤壁赋》.doc

格式:doc   大小:30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后赤壁赋》.doc

上传人:szh187166 2019/1/23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后赤壁赋》.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成“三苏”。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书画上,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二、文本理解1、在复游赤壁之前,诗人写了“夜游黄泥坂”这样一个轻松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事情,这件事写得颇有波澜。请找出文中能显示情节变化波澜的动词。顾→乐→叹→谋→游2、作者为什么会由“划然长啸”到“悄然而悲”再到“肃然而恐”?这里的情感与《前赤壁赋》有没有相同之处?作者融入自然后情绪转为激昂,以啸声抒发内心感慨。同时又因无人相伴,在独自登山过程中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深感个体的渺小,与《前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受是一样的,因此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3、作者为何在登高后又“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长啸之后的寂静悲伤,使苏轼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态度,不偏执,懂得自我解脱的心理特性。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4、如何理解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理解上的难点,正如金圣叹所说:“前赋特地发明胸前一段真实了悟,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5、前后赋的比较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相同之处 以赋记游主客问答融情于景不同之处秋景 清幽,明亮江中游说理议论心情旷达、开朗冬景阴森,险峻山上游叙事记游消极矛盾的心情6、本是“山川相缭,郁乎苍苍”,为何时隔三月,作者眼前的景象有如此大的变化呢?一是季节变化;二点是作者的心理原因:一是为自身的处境而忧愁,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隔两年作者写下了这两篇文章。黄州并不是世外桃园,苏轼在这里过得并不舒心,日渐衰老,北归渺茫二是为国家命运而担心。另一方面是为国家,联系当时历史背景,可知,当时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了约60万人,宋神宗也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从此一蹶不振,美好江上,满目凄凉。▲小结诗人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情感经历的变化:江山不可复识→划然长啸→凛乎不可久留→听其所止而休情感的变化:乐→悲→平静【巩固练****chán)蒙茸(róng)黄泥之坂(bǎn)(féng)夷栖鹘(hú)戛(gā)(gǎo)衣临皋(gāo)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