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五单元
第一课在社会中成长
本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说明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不仅为人们的生存、生活提供了必须的物质和精神条件,而且个人的操作、成才、成功也离不开社会的环境和熏陶。针对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个人与社会及个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正确认识自我,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合格的社会成员。
“社会伴我成长”围绕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明白个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道理。
“成长中的我”揭示了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事实。自我意识不仅是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的基础,也是意识发展水平、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健康的自我意识会给人带来快乐和积极的社会效果,而不健康的自我意识会带来痛苦、不幸和消极的社会效果。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塑造良好的品格,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做一名有益于社会的人,是本段的重要内容。
7-1面对同一个事物,思考我们的认识同小时候的差异,体察生活阅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7-2归纳自己同长辈在生活情趣、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体会个人与社会紧密相连的关系,进而理解什么是社会。
,增强健康的自我意识,提高适宜社会的能力,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重点:;
、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质。
难点:;
,而是靠后天的培养和锻炼。
教师:课前收集说明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的例子,列出“妈妈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的相关调查事项。
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及相关的调查。
情景教学法、讲述法等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课:教师将一滴水滴到地上,让同学们观察反映(转瞬即失);而一杯水却不会消失。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一滴水离开杯子后就会消失?如果说小水滴也有灵性,它不想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该怎么办?(别离开它生活的集体。)
承转:由此我们联想到我们人类自身,一个人与我们生活的社会之间是不是也象一滴水与一杯水一样呢?
活动:学生阅读课文P4第一段及图6-1,然后思考这段内容及这组图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归纳:说明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而且不管我们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总是在一定的社会中活动。
板书:
提问:那么,如果人离开了社会而生活,又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是否还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P5的阅读卡然后回答。
叙述:人一旦脱离社会,就会象狼孩小时候那样,虽然长着人的身体,但是无法成为真正的人。因为人是社会的成员,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学会吃饭、穿衣、说话以及生活的技能,人脱离了社会,就无法进行这些正常的社会活动。
板书:
叙述: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句付出有趣而又深刻的话:一个人要想离开社会而生存,那正象人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是不可能的。
前面讲了社会是群体组织,而且是一个大的群体组织,它又由无数个小群体组成。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5页图6-2的社会中的不同群体。
提问:说一说,生活中除了这些群体外,你还能说出哪些群体组织?
(学生:幼儿园、小学、中学、社区、商场、少先队组织等等。)
提问:找一找,你生活在哪些社会群体中?这些群体组织是一成不变的还是发展变化的?
板书:,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
归纳:人类胜过动物的主要优点,就在于人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之中。社会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也只有在人类社会中人们才能学会和掌握生活技能等等,除此以外社会还对个人有哪些帮助呢?
提问:指导学生观察课文图6-3,是谁照出了王丽在家在校两样表现?
承转:是社会镜子。社会这面镜子可以照出你在不同场合的表现,以提醒我们改正不足。现在我们就用社会这面镜子照照,在我们身边是不是也有类似的表现。(如在重要干道,由于有警察,开车违章的人少,而其他地方违章者较多。)
归纳:此类例子不胜枚举,暂时因为有了社会这面大镜子,我们才了解了自己的方方面面,既看到自己的进步,也看到自己的布不足。在社会这面大镜子的照映中,我们不断改变自己,使自己更加完美的形象出现在“镜子”中。
板书:
活动:学生阅读课文P7的阅读卡,然后思考并分组讨论:
为什么用画着大眼睛的脸来表示“我”呢?
当来自周围的评价与自我的看法不一致时,我们该怎么办?
归纳:要想正确认识自己,就应该对自己有比较全面的评价。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才会在社会中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