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3
文档名称:

指纹识别技术优秀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10,779KB   页数:8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指纹识别技术优秀论文.doc

上传人:511709291 2019/1/24 文件大小:10.53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指纹识别技术优秀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指纹控制系统第一章绪论指纹识别技术是生物特征识别领域中最为成熟的一门应用技术,具有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指纹识别技术主要应用于刑事侦查与司法鉴定领域,不被大多数人所了解。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这门历史悠久的应用技术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市场,指纹识别技术与相关产品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民用市场。 (BiometricIdentificationTechnology)是利用人体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认证的一种技术[1]。生物特征是唯一的(与他人不同)、可以测量或可以自动识别和验证的生理特性或行为方式,分为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生物识别系统对生物特性进行取样,提取其唯一特征并进行身份认证。:,包括许多非常机密的系统,都是使用"用户ID+密码"的方法来进行用户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的。实际上,这种方案隐含着一些问题。例如,密码容易被忘记,也容易被别人窃取。而且,如果用户忘记了他的密码,他就不能进入系统,当然可以通过系统管理员重新设定密码来重新开始工作,但是一旦系统管理员忘记了自己的密码,整个系统也许只有重新安装后才能工作。有关机构的调查表明,因为忘记密码而产生的问题已经成为IT厂商售后服务的最常见问题之一[2]。除了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系统外,一些传统的需要进行身份验证的场合,也存在着类似的安全性问题。例如证件的伪造和盗用、不正当的转借等。一些犯罪通过伪造证件进入机密场所以窃取机密信息,有的犯罪伪造签证和护照非法入境或移民,这是因为传统的证件使用了易于伪造、未经加密的纸制证件。为了防范这类事件的发生,人们需要一种直接的身份认证手段,这就是“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他根据每个人自身所具有的生物特征来对每个人的真实身份进行鉴别。这些生物特征大都具有“人格有异”、“终身不变”和“随身携带”的特点,确保认证的精确性和可靠性。[3][4][5][6]迄今为止,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被人们所发现的同时兼具“人各有异”、“终身不变”和“随身携带”这三个特点的人体生物特征主要有指纹、虹膜、人体细胞的遗传基因等。此外还有一些虽然不能完全具备上述三个特点但尚在一段时间内具有“人各有异”特点的生物特征,如面容、掌纹、语音、行为等进行身份识别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并发展为“生物检测学”的专门学科,其相关技术也被称为“生物特征识别技术”。(1)虹膜识别虹膜识别技术是利用虹膜的终身不变性和差异性来识别身份的。虹膜识别技术与相应的算法结合后,可达到很高的精度。虹模是眼球内部含有色素的环形薄膜,它由结缔组织细胞和肌纤维等组成,中间部位是眼球。因眼球的颜色是由虹膜所含色素的多少而决定的,故称之为虹膜,旧称虹彩。虹膜的结构在人出生前就确定下来了。虹膜识别技术是将虹膜的可视特征转换成一个512字节的虹膜代码,这个代码模板被存储下来以供后期识别使用。由于虹膜代码是通过复杂的运算获得的,并能提供较多数量的特征点,因此虹膜识别的精度最高。整个识别的过程非常简单,虹膜的定位可以在一秒内完成。虹膜识别的技术缺点是,目前虹膜识别系统只是用统计学原理进行小规模的试验,尚未进行过世界范围的认证试验。此外,图像获取设备的价格昂贵,难以实现小型化。(2)视网膜识别视网膜识别技术使用激光来照射眼球的背面,以获得具有唯一性的视网膜特征。 视网膜是一些位于眼球后部十分细小的神经(一英寸的1/50),它是人眼感受光线并将信息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的重要器官,它同胶片的功能有些类似,用于生物识别的血管分布在神经视网膜周围,即视网膜四层细胞的最远处。视网膜扫描设备要获得视网膜图像,使用者的眼睛与录入设备的距离应在半英寸之内,并且在录入设备读取图象时,眼睛必须处于静止状态,使用者的眼睛在注视一个旋转的绿灯时,录入设备从视网膜上可以获得400个特征点,同指纹录入比较,指纹只能提供30到40个特征点用来录入,创建模板和完成确认。同虹膜识别技术一样,视网膜扫描可能是最可靠、最值得信赖的生物识别技术,但该技术未经过任何测试,而且是否会损伤使用者的眼球,还有待进一步研究。(3)面部识别面部识别技术通过对面部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来进行识别,识别技术基于这些唯一的特征时是非常复杂的,这需要人工智能和机器知识学****系统,用于捕捉面部图像的两项技术为标准视频和热成像技术。标准视频技术通过一个标准的摄像头摄取面部的图像或者一系列图像,在面部被捕捉之后,一些核心点被记录,面部识别技术通常基于以下方法实现:。。。尽管已有一些有关面部识别技术的实用产品,但目前面部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