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自主参选人的兴起与中国选举生态的新变化与和选举中国选举与选举.doc

格式:doc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自主参选人的兴起与中国选举生态的新变化与和选举中国选举与选举.doc

上传人:小泥巴 2013/8/2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自主参选人的兴起与中国选举生态的新变化与和选举中国选举与选举.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自主参选人的兴起与中国选举生态的新变化
何俊志
内容摘要:本论文在评析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本人的参考观察和访访谈记录,提出了观察中国县乡人大代表选举过程中的“自主参选人”的概念框架。结合观察记录,,本论文将自主参选人区分为理想主义者、维权人士、国有部门负责人和基层精英四类,并且逐一描述了这四类自主参选人的职业构成、参选动机、参选策略、与选举机构间的互动模式和选举结果。在此基础上,作者还讨论了自主参选人的兴起所带来的选举生态的新变化。
关键词:自主参选人代表选举选举过程
2003年的县级人大换届选举曾经引起了相当一部分媒体和学者的关注。从有关媒体和学者的描述中,在深圳和北京先后出现了样一批引人注目的群体:他们试图采用类似于竞选的方式,在直接选举中当选为人大代表。这一群体的兴起曾经引出了相当一部分的新闻报道、学术性论文和专著。针对2003年县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过程中的新现象,《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新民周刊》和《凤凰周刊》等都曾经做过专门的报道。相关方面的专著包括:唐娟邹树彬主编:《2003年深圳竞选实录》,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邹树彬主编:《2003年北京市区县人大代表竞选实录》,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李凡主编:《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相关的期刊论文包括:邹树彬唐娟黄卫平:“2003年人大代表竞选的群体效应:北京与深圳的比较”,《人大研究》,2004年第1期,第18-23页;李凡:“从潜江人大选举事件看中国基层民主的发展”,《人大研究》,2004年第1期,24-27页;杨龙芳:“县级人大代表选举新现象的历史研究法评析”,《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卷第1期,第33-37页;夏正林:“对‘独立候选人’竞选现象再思考”,《人大研究》,2005年第7期,第18-21页;覃虹:“关于大学生竞选人大代表现象的思考”,《台声·新视角》,2005年第7期,第1-2页。
与2003的热闹场面相反,在2006-2007年的这一轮县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媒体和学术观察者们似乎是以一种冷处理的方式来对待。在《南方都市报》和《世界与中国》网上可以查到部分深圳和和湖北省的相关资料,涉及预选1例,选举诉讼1例,农民参选4例,中学教师参选1例,城市居民参选2例。
由于不能通过媒体和学术观察者们的资源来考察前述的新兴群体在新一轮选举中的表现,笔者采用了亲身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的方式,先后考察了上海、福建、浙江、四川和重庆五省市的选举状况。笔者的主要访谈对象为县市级的党委组织官员、人大常委会组织选举官员、部分代表候选人、当选代表、选民、某些选举事件的当事人和新闻记者。访谈和观察时间为2006年10月1日至2007年3月1日;具体地点包括: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清流县、三明市、福州市;上海市虹口区、普陀区、闵行区、浦东新区;浙江省杭州市、温州市、临安市;四川省成都市;重庆市渝北区。在考察过程中,参与观察的地方为上海市虹口区(2006年10月10日-12月10日)。除访谈之外,笔者还尽量收集了各地的选举方案、选区划分状况、代表花名册和选举工作总结。鉴于各地的访谈对象均要求匿名出现在论文和报告之中,笔者在引述访谈记录、观察记录和各种文字材料时,仅以代号表明访谈的地点、对象和材料来源。笔者感谢各位访谈对象对我的调查活动的大力支持。
在这篇论文中,笔者将以前述的研究为基础,结合自己的观察资料,试图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上,利用笔者所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概念框架,对这一新兴群众在2006-2007年的这一轮选举中的表现进行初步的描述、分类和解释,以填补经验观察中的某些白点,并引出一些理论上的讨论。
自主参选人:概念化过程与概念框架的提出
作为人类知识的一种基础材料和关于某种事物的一般性观念,概念是我们思考、批评、论证、解释和分析的一种基础工具。
[英] 安德鲁·海伍德著《政治学》(第二版),张立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页。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概念的变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科演进过程中的重要标准之一。因而概念的形成过程在任何一个学科中都至关重要。但是,对于政治学而言,概念的形成和产生过程却有可能会遇到比其它学科更大的难度。政治学研究的概念化过程除了会面临准确性、独特性和一致性等其它学科都要满足的要求外,还有两个原因会导致政治学概念产生过程中的独特难度。第一个原因是,政治学的概念常常会与意识意形态纠缠在一起,不同意识形态取向的人们在理解同一个概念时常常产生实质性的争议。[英] 安德鲁·海伍德著《政治学》(第二版),张立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3页。
第二个原因是,相当一部分政治学的概念都带有非常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