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孟子》心得.doc

格式:doc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孟子》心得.doc

上传人:164922429 2015/10/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孟子》心得.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孟子》心得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著有《孟子》一书。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孔孟之道”。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其为气也,配义与道”,这是一种充满正义、充满仁义道德的正气、骨气。这种气,阳刚而气壮山河,气贯长虹,气冲霄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一生倡导仁政,在与诸侯王公交往中不卑不亢,这源于他拥有充塞天地的浩然正气。他对真理的追求和做人深深影响着后人。

孟子的天命观思想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要懂得“尽心”、“知天”和“事天”,“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孟子重视道德修养,认为道德是天赋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本性,如果人人能够保持善性并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那么“人皆可为尧舜”。孟子和孔子一样都是周游列国而弘道。孟子到齐、魏、滕、薛、宋、邹、梁等国,所述乃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之德及王道,受到魏惠王等的礼遇,被齐宣王拜为上卿,使其行仁政,民心归附,多次避免了战争的发生。

当时孟子声望颇高,据传,孟子一次从齐国到魏国,途经干城被大雨所阻,一时间人们奔走相告,孟子住处门庭若市,登门求教者络绎不绝。孟子见此地人如此好施乐道,决定留下讲学数日。干城人也以此为荣, 后来就在孟子讲学的地方建“先师庙”,也称“孟轲庙”。孟子不仅授徒讲学,培养出了乐正子、公孙丑、万章等优秀的学生,还与学生们一起著书立说。孟子认为君子必须只追求符合道义的东西,劝化君臣、百姓树立道义至上、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使德入人心。以下为他坚定不移劝善的几个故事。

以义治国,何必言利

孟子来到梁国,梁惠王说:“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往往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往往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
‘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西汉司马迁说自己每次读孟子见梁惠王,常常感叹不已:利实在是天下大乱的原因啊!

好善足以治天下

鲁国打算让乐正子治理国政,孟子听说这一消息很高兴,他的学生公孙丑问:“乐正子很有经验吗?”孟子说:“不。”公孙丑问:“那您为什么高兴呢?”孟子说:“他为人喜欢听取善言且做事尽职尽责。”公孙丑问:“这些就够了吗?”孟子说:“凭这些可以治理天下,更何况鲁国呢?如果喜欢听取善言,就愿意与善人结交,小人就没有市场;如果不喜欢听取善言,那真正的有识之士就会被拒之于千里之外,而那些进谗言的阿谀奉承之徒就会来到,他身边要都是这些小人,要想治理好国家,怎么可能呢?为官就要敢于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