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黄大线黄河大桥总体方案设计.doc

格式:doc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黄大线黄河大桥总体方案设计.doc

上传人:kh6797 2015/10/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黄大线黄河大桥总体方案设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黄大线黄河大桥总体方案设计
张小坤(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桥隧处兰州7300000931-4933133)
内容摘要黄大线黄河大桥地处山东省东北部,是黄大铁路最为关键的控制性工程,其工程建设实施将有利于建立鲁北地区与中西部能源基地间的直接交通联系,完善环渤海地区铁路网布局,拓展神华集团煤炭销售市场,改善地区运输结构和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受地形、防洪、通航等条件制约,本桥主桥要求跨度大,对投资控制及工期等方面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主桥无论采用何种桥式方案均为大跨桥梁结构,技术难度大、要求高。
关键词黄大线黄河大桥桥位及桥式方案比选构造设计特点方案实施设想
一、工程概况
黄大线黄河大桥是黄大铁路最为关键的控制性大型桥梁工程,地处山东省东北部,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区,在山东省滨州市东北的利津县附近跨越黄河,距离黄河入海口约100~120km。桥位所在段黄河属平原型河流,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和决口泛滥,加上自然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形成了微地貌差异较大的地貌特征。由于泥砂淤积,河床逐年抬高,形成“地上悬河”,高于两岸阶地2~6m。
桥址范围地表以下80m内,地层以粉质黏土、粉土为主,没有良好的天然基础持力层,基础类型采用钻孔灌注桩比较适宜,桩尖持力层宜在第四层上更新统海陆交互沉积(Q3mc)或第五层中更新统海陆交互沉积(Q2mc)的粉质粘土、粉土、粉细砂层中。
桥址处的地表水发育,为黄河河水,地下水为第四系潜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冲积、海陆交互沉积的粉质粘土、粉土中,地下水位埋深1~3m,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水质较复杂,上部受黄河水影响为淡水,水质较好,对圬工无侵蚀性,约为10~15m左右,下部以咸水为主,矿化度较高,深部取水样较为困难,根据水质分析报告,综合考虑地下水对圬工具有硫酸盐弱侵蚀性。
本地区属暖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受海洋气流影响明显,其主要特征是:春旱多风,夏热多雨,冬季干冷,四季明显,~℃,℃,极端最低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最热月平均气温-℃。~,主导风向SE及SSE,,风向WSW。最大积雪厚度24cm,土壤最大冻结深度55cm。
二、主要技术标准
1、铁路等级:国铁Ⅰ级。
2、正线数目:单线。
3、限制坡度:4‰;钢桁梁范围纵坡0‰。
4、限界:桥梁按“桥限-2”
4、最小曲线半径:全线800m,黄河大桥最小半径3000m。
5、设计荷载:中-活载。
6、通航净空:根据黄河航务部门意见,黄河按内河Ⅳ级航道考虑,净高8m,净宽80m。
7、最高通航水位:流量3000/s时的水位,。
8、设计流量:11000/s
9、设计水位:采用流量11000/s时的水位,。
10、地震烈度:Ⅶ度。
三、水文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流,干流长度5464km,,桥位所处黄河下游河段泺口至利津河段经过多年综合治理,现已基本成为人工控制的弯曲性河段,河弯难以自由发展,摆动幅度相对较小,属黄河治理相对较好、河道比较稳定的河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