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读书笔记: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言(前三节)一,《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蓝公武译;北京商务印书局,,《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无论如何还是太难看懂了,加之一开始在图书馆拿到的是北京商务印书局的1960年蓝公武先生的译本,整本书都是之乎者也,难度更是加大了不少,研究了几天毫无进展,后来我终于决定放弃,想到图书馆另找一本别的书,却被我发现原来还有一本华中师范大学1991年出版的韦卓民先生的现代文译本,我喜出望外地把它拿回宿舍研究,随即发现,那些本来熟悉的现代文变得如此陌生,要看完是不可能的,于是就给自己定了个看完导言前三节的目标。第一次看下去,完全不知所云,到现在我总共把前三节看了5、6次,终于觉得小有所成。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导言第一节:纯粹知识与经验性知识的区别就时间的前后来说,知识在经验的后面,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因为我们的知识能力觉醒而活动的原因是影响我们感官的对象一方面由其自身产生表象,另一方面激起我们的知性活动把这些表象进行比较,然后书上说是“用结合或分离的方法把感性印象的原料制成称为经验的‘关于对象的知识’”。这就是知识的产生过程。康德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虽然都从经验开始,但却不能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发生出来的。因为很有可能,甚至我们的经验性的知识也是由我们通过印象所得的和我们自己的知识能力(感性印象不过是其机缘)本身提供出来的东西这两者结合而成的。”。但是,如果这样,也就是如果我们的知识能力能给我们获得知识的过程提供这样的便利,那我们可能稍有不慎就会把它所作出的增益和原来知识的原料混淆!下面解释了一个叫“验前知识”的概念,就是不依靠经验,甚至不依靠任何感官印象的知识。它是有别于经验性知识的一种知识,经验性知识是起自验后(也就是其起源在经验之中的)。但是其实有很多明明是从经验得来的知识被习惯于称为是验前得到的或者是能够在验前得到的,但事实不是这样,事实上,我们能够在经验中找到这类知识的来源:通常这类知识并不是直接以经验为基础的而是以一条普遍的规律为基础,但是这条规律的来源却是我们的经验。康德在这里援用了一个“拆房子”的例子:一个人挖掉自己房屋的根基,我们就说,他应该验前知道这房屋会倒塌,无需等到房屋实际塌下的经验(毕竟拆房子的机会不多,所以通常这个人是第一次拆房子,所以他本身很可能并没有经验,假设没人曾经告诉他,他也不曾目睹)。但是其实他这种知识是借鉴了一条重要的规律――“万有引力”或者从平常人的角度讲“一切物体都有重量”,才能知道在支承物被取下后屋子就会坍塌,而这条规律却是我们从经验得来的。所以这类知识并不能被认为是验前知识。所以,《纯》中所说的验前知识应该理解为“不是不依赖某一次经验的知识,而是绝对不依赖任何经验的知识。”相对的,依赖经验的知识就是经验性的知识。只有在验后,经验性的知识才有可能出现。“当没有任何经验性的都系参杂其中时,验前知识就被称为‘纯粹的‘”。下面用了一个例子来说明“纯粹”这个概念:“一切变化都有其原因”虽然是一个验前命题,但它并不纯粹,因为变化这个概念只能从经验中得出来。第二节:我们具有某种验前知识乃至常识也绝不缺乏这种知识现在已经阐明了经验性知识和纯粹知识的概念,但是如何去辨别这两种知识呢?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