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你好乔梓坡.doc

格式:doc   大小:29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你好乔梓坡.doc

上传人:小点 2019/1/27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你好乔梓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你好乔梓坡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如果说甄姬是美丽的洛水之神,那么我的家乡——乔梓坡就是洛神身上的一颗明珠。乔梓坡,一个位于蒲城与澄城交界的小村庄。那里没有关中平原的一马平川,却有着黄土高坡的千沟万壑。正像她的名字,坡,就是她的象征,而乔梓的意思是父子。我觉得之所以叫乔梓坡,在于此坡连着彼坡,相辅相成,连绵不绝。小的时候,姐姐曾骑车带我下坡,由于速度太快刹车不住而上演了飞越的惊险一幕,记忆犹新。。。。。。村子不大,人也不多,但却十分和谐。乡亲们大多务农,我家有两块耕地,基本上种着苹果,还有一小片地种着枣。我们这个地方干旱缺水,修水渠一直是我们村的一项浩大工程,幸而有洛河滋养,我们这的苹果才如此香甜。小时候我也和哥哥们一起跟着婆下地干活,干了什么都没什么印象,必须有印象的是跑去别人家的地里偷西瓜吃,呵。说起我们家就必须从家门前的那个石碑说起。那个石碑横放着,很多村里人都会坐在石碑上谝着闲传。那个石碑一百年来盘在那里倾听着别人的故事,其实他身上更有着故事,那是关于我们家族的故事,因为它上面刻着我们的家谱,从东汉大将马援开始,我的祖祖辈辈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我们家族曾经辉煌过,但也沉寂了太久,该是我辈发力图强之时。我们家门前曾经还有过一个拴马桩,因为我记得小时候那里是拴着一头牛,可是很早的时候它就消失了,村里很多的拴马桩也消失了,去哪了呢,要我说我们马家几代用来拴牛的石桩子跑去李刚家的收藏室也不一定。我们家门是漆黑的,很小,但打开门后会看见一个很大的院子,院子大的可以分为里院和外院。外院放着一些较大的农具,两侧种有树,一侧种着花椒,一侧种着杏。院里还有一个水龙头,但是不怎么用,龙头下面有个水缸,我们以前在里面养过蛤蟆。外院还有一个地窖,相当于冰箱,里面放着苹果和红苕,由于里面缺氧,下去很危险,所以我从来没进去过。里院与外院之间还有一个拱形的土门,为什么是土门,其实我们家的建筑百分之八十都是土做的。我们家也有着延安那块一样的窑洞,黄土高原的高低起伏给窑洞的产生创造的先天条件。关于窑洞,看到百度词条有“穴居”这样的解释,也使我略有所思。其实窑洞并不像动物的洞穴那般阴暗狭小,因为窑洞都是采用圆拱形的,再加上高处开窗,所以我立即想起小学老师最早教我们的一个形容词——宽敞明亮。里院两侧是小窑,小窑以前是父辈一代的住所。厨房也在里院,而且有两个,一个蒸馍,一个烧火。厨房旁边是柴房。在我很小的时候,我趁长辈不注意偷了一盒火柴,从厨房拿瓢舀了点水,搽着根个火柴点了一撮干柴然后拿水就浇。幼稚的我没想到水火无情啊,火没浇灭反而引到了柴堆,我赶紧喊来大人灭火,摞两米高的干柴全部烧完了,至今墙上也有当初火烧的印记。在此我还是要提醒人们,不要玩火。院子里面有个水井,我们喝的水、用的水都是井里打来的。井里的水从哪来,其实都是收集沉淀过的雨水。仔细想来整个里院就是一个设计合理的雨水收集器,雨水从天而降,顺里院两侧的小窑倾斜的屋顶放着的瓦片流下来,然后由于地心引力,雨水全部流入水窖,进而流入井中。打上来井水很冷,里面偶尔还会看见小虫,我们喝的时候也都是烧开后才喝的,但是到了夏天的时候,我们这些疯回来的小孩才不管你卫不卫生,端起瓢就狂饮起来,爽啊。小的时候最喜欢婆给我们做的菜合子和煎饼,煎饼要沾芥末吃。偶尔我们还会在厨房门口摆个桌子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