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朝鲜半岛的汉字传入及演变过程.docx

格式:docx   大小:158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朝鲜半岛的汉字传入及演变过程.docx

上传人:乘风破浪 2019/1/28 文件大小:15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朝鲜半岛的汉字传入及演变过程.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汉字在朝鲜半岛的发展与演变汉字初传关于汉字传入朝鲜的时间,中韩学者观点不一,从中国的早期文献上看,可以推定大致可以上溯至殷商时代。为什么用中国的早期文献来判定汉字传入朝鲜的时间呢?其原因是,朝鲜半岛最早记录本国及周边国家历史及外交关系的史籍乃是高丽中后期的《三国史记》(1146年)和《三国遗事》(13世纪后叶)。虽然在朝鲜历史上,从三国、统一新罗到高丽前期都出现过数量繁多的史书,但是其实际的名目非常繁杂,演变的过程也很漫长。由于这些早期史书已经湮没无存,我们只能从《三国史记》、《三国遗事》等采编了早期史书的著作和其他文献中寻找线索,所以迄今早期史书的面目依然模糊不清。而古代中国自商周时代起,史籍、经籍中就有关于朝鲜半岛的记载,关于汉字传入朝鲜,中国的古文献《尚书大传》、《史记》、《汉书》、《三国志》及朝鲜之后的《三国史记》,皆有相关记录。武王胜殷,继公子禄文,释箕子之囚。箕子不忍为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之朝鲜封之。《尚书大传》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史记》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耕作。《》昔箕子既适朝鲜,作八条之教以教之。无门户之闭而民不为盗。《三国志》殷周之际,箕子率众进入朝鲜,将包括汉字在内的中国文化带入朝鲜,促进了朝鲜文化的跨越式发展。而自箕子之后,朝鲜与周王朝一直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春秋战国时代,燕国距离朝鲜最为接近,燕国发行明刀钱中刻有大量的铭文,这也促进了汉字在朝鲜的传播。,朝鲜出土的燕明刀钱,就达到了4000余枚,在这些钱币中,铸有“左”字的有367个,“右”字的360个,“行”字的251个。秦汉时代,为了避难的许多中国人,纷纷来到朝鲜,有的甚至在朝鲜封侯成王,(例如汉高祖时代燕人卫满率众入朝鲜,建立卫满朝廷),这些秦汉的大陆移民,将汉字和汉字写成的书籍大量传入朝鲜。到了汉武帝时代,汉武帝东征卫满,在朝鲜设立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直接将朝鲜纳入管辖范围之内,这进一步促使了中国的官员、民众往来于朝鲜半岛和中国之间,促进了汉字和汉文书籍的传播。随着汉字及汉籍的传入,一些贵族开始将本国的语言、思想与汉字相结合,运用汉字来表达思想。公元前108-200年,朝鲜贵族霍里子高为妻子丽玉所做的诗文,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诗文如是写道: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这也充分证明了,汉字经历了殷商、秦汉这段漫长时代的传播,最终为朝鲜半岛的人们所认识和接收,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将本国的思想、语言同汉字紧密地结合,来用文字表达和记录他们的思想和历史。汉字被运用于朝鲜,也促进了朝鲜文化的跨越式进步。背景小知识:2007年10月“国际汉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之后,韩国《朝鲜日报》刊载消息称,为预防东亚国家因使用不同形状的汉字产生沟通混乱,由韩国领头,中、日、韩三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制作5000-6000个以繁体字为基础的常用标准汉字。这一消息随即被与会的中方代表否认,提出“简体字”是中国的法定文字,不会轻易改变。中韩汉字“繁简之争”方兴未艾,又有网民热炒韩国学者提出的汉字“申遗”说。汉字“申遗”其实在韩国已经热了一年多,去年10月10日的韩国《朝鲜日报》报道,韩国首尔大学历史教授朴正秀说,经过他十年研究和考证,认为是朝鲜民族最先发明了汉字,后来朝鲜人移居中原,把汉字带到了中国,才形成了现在的汉文化。他将建议韩国政府理直气壮地恢复汉字,并向联合国申请汉字为世界文化遗产。一篇发表在一个汉语研究的英文网站(章能代表不少持这个意见的韩国人的想法。这篇文章称“东夷人是韩国人,是大汶口文化的创造者。被称为‘汉字’的文字有可能是高丽人发明的”。新罗、百济时代汉字的应用公元前1世纪,朝鲜半岛出现了新罗、百济朝廷,而他们都没有创制本民族的文字,两国都沿袭了前代使用汉字的传统,以表达思想、传播信息。百济的汉字使用情况,不仅在《三国史记》中有所记录,而且在中国的史籍中也有相关的记载:百济开国以来,未有文字记事。至是,得博士高兴(东晋人高兴),始有书记。《三国史记》卷24,百济本纪第2,近消古王三十年条。臣立国东极,豺狼隔路,虽世承灵化莫由奉藩,瞻望云阙,驰情罔极。凉风微应,伏惟皇帝陛下,协和天休不胜系仰之情…《三国史记》卷25,百济本纪第2,盖卤王十八年条。(百济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