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边塞诗高适与岑参高适生平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蓚(今河北景县),早年生活困顿,随父旅居岭南。开元中他曾入长安求仕,并于开元十八年(730)至开元二十一年(733)间,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希望能从军立功边塞,但却毫无结果。后寓居宋中近十年,贫困落拓。天宝八载(749),他因有人举荐,试举有道科中举,授封丘尉。三年后弃官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安史乱起后,他从玄宗至蜀,拜谏议大夫。自此官运亨通,做过淮南节度使和蜀、彭二州刺史。代宗即位后,他入朝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岑参生平岑参(约715~770),祖籍南阳,出生于江陵(今湖北江陵)。他的曾祖父、伯祖父和堂伯父都曾做过宰相,父亲做过两任州刺史,但这些都是往日的光荣了。他幼年丧父,家道中衰,全靠自己刻苦学习,于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兵曹参军。天宝八载(749),他弃官从戎,首次出塞,赴龟兹(今新疆库车),入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两年后返回长安,与高适、杜甫等结交唱和。天宝十三载(754),他又再度出塞,赴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入北庭都护府封常清幕中任职约三年。后来他到灵武,经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又历起居舍人、虢州长史等职。永泰元年(765)出为嘉州刺史,因蜀中兵乱,他两年后方赴任。次年秩满罢官,流寓成都,卒于客舍。边塞诗之比同异岑参高适入世精神“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小耒思报国,不是爱封侯。..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悲壮的格调“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风格思想题材继承与创新表现手法、语言风格艺术特色风格悲壮苍凉,“曾是不得意,适来兼别离。如何一尊酒,翻作满堂悲。”“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斗酒相留醉复醒,悲歌数年泪如雨。”悲壮奇美,“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思想题材“尚质主理”,常展现对士卒艰苦生活、征夫思妇长期分离痛苦的同情,多揭露边防政策的弊端和军中苦乐悬殊、将帅腐败等黑暗现实,读之让人深思。“尚巧主景”,擅长描绘西北边陲绝域独特的景观风情与英雄将士豪迈的剪影、心灵深处的律动。他的诗还表现西域的风土人情,反映胡汉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继承与创新高适诗在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方面因袭较多,突破与创新不足。因袭了较多的乐府旧题,创新较少,缺乏一种活力。追求创新,较多地融合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并作了创新,在诗的句式、节奏、押韵等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的革新。用一种新的审美态度去看待边塞。表现手法、语言风格高适常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语言刚健质朴、精炼准确。岑参则好比喻和夸张,语言新奇自如,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