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芹菜死苗.docx

格式:docx   大小:396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芹菜死苗.docx

上传人:乘风破浪 2019/1/29 文件大小:39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芹菜死苗.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芹菜死苗是由于夏秋季雨水较多,加上各地连作现象严重,导致软腐病、菌核病、黑腐病、猝倒病、立枯病的发生造成的。  芹菜软腐病:为细菌性病害。从柔嫩多汁的叶柄开始发病,初出现水浸状,形成淡褐色纺锤形或不规则形的凹陷斑。后呈湿腐状,变黑发臭,仅残留表皮。芹菜菌核病:为害芹菜茎、叶。受害部呈褐色水浸状,湿度大时呈软腐状,表面生长白色菌丝。最后茎秆组织腐烂呈纤维状,茎内中空,形成鼠粪状黑色菌核。芹菜黑腐病:发生在接近地表的根茎部和叶柄基部,有时也为害根部。病部变黑腐烂,其上生许多小黑点。植株生长停滞,外边1-2层叶片因基部腐烂而脱落。猝倒病:种子萌发后,子叶和胚茎腐烂,造成烂种。病苗茎基部产生水渍状病斑,接着变成黄褐色,缢缩成线状。在子叶尚未凋萎之前幼苗即猝倒。拔出幼苗后,接触病部的表皮极易脱落。在子叶下发病的成为卡脖子。发病严重而且迅速时,成片的幼苗倒伏不能直立,幼苗外观与健苗无异,只是茎基部已缢缩成线状。在病苗及其附近的地表面上产生白色绵毛状的菌丝体。立枯病:发生在育苗的中后期。受害幼苗茎基部产生椭圆形暗褐色病斑,早期病苗白天萎蔫,夜晚恢复。以后病斑逐渐凹陷,湿度大时可看到淡褐色蛛丝状霉。病斑发展绕茎一周后出现级缩,根部干枯萎蔫,夜晚亦不能恢复,并继续失水,直至枯死。防治方法如下。一、轮作。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二、床土消毒。利用旧苗床育苗,必须进行土壤消毒。常用的方法有:福尔马林消毒:在播种前2-3周,将床土耙松,每平方米苗床用福尔马林500毫升,加水18-36千克(加水量按土壤干湿来决定),均匀浇在苗床上,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在床土上。3-5天后,再除去覆盖物,耙松床土。经2周后,待药液充分挥发干净,再进行播种。多菌灵或托布津消毒:用50%多菌灵或50%托布津,每平方米用药8-10克,加干细土20-30千克拌匀,播种前用1/3的药土撒在畦面上作垫土,播种后2/3的药土作覆土盖在种子上,亦可对土壤消毒。三、种子处理。在无病区或无病植株上留种。带菌种子播前用10%的盐水选种,漂出菌核,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播种,可防治菌核病。或用48℃的温水浸种10-15分钟。或用50%的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拌种,%。用水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可防治立枯病、猝倒病。四、苗床管理。播种不要太密,出苗后及时间苗。雨后苗床湿度过大时,应及时排水,并在苗床撒干燥的草木灰数次。发现病苗及时拔除,携至田外深埋或烧毁。五、田间管理。松土除草时避免伤根,减少机械损伤。培土不宜过高,避免把叶柄埋入土中。雨后及时排水,发病时减少浇水次数。及时拔除病株,病穴中撒上石灰消毒。收获后及时深翻或灌水浸泡,可杀死土壤中的菌核,减少病源;夏季闭棚7-10天,利用高温可杀灭表层菌核。利用地膜覆盖,可阻挡病菌萌发,减少传播。六、药剂防治。在发生软腐病时可用72%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3000-40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50倍液;40%细菌灵8000倍液,用上述药剂之一,或交替应用,每7-10天一次,连喷2-3次。在发生黑腐病、菌核病、立枯病、猝倒病时可用50%速克灵600倍液;50%扑海因6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50%农利灵1000倍液;65%甲霉灵1000-1500倍液,用上述药剂之一,每7-10天一次,连喷2次。棚室芹菜育苗主要病害及综合防治(发布日期:2008-4-129:16:46)浏览人数:184冬春季节,气温偏低,菜农在棚室内进行芹菜育苗,棚内常常由于透气性差、湿度大、光照弱等原因造成秧苗发生猝倒病、立枯病和沤根,如不及时防治,导致幼苗生长不良,甚至枯萎死亡,给菜农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1)主要病害猝倒病:俗称小脚瘟,一般在幼苗出土后不久发生,大苗很少发病。最初幼苗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然后渐变黄褐色,进而缢缩成线状。常常在幼苗子叶还未萎蔫,幼苗就已倒伏。发病严重时,引发成片幼苗猝倒。幼苗出土前被害时,常造成胚茎和子叶腐烂。在高温和苗床湿度大时,病株附近表土产生一层白色霉状物。猝倒病由真菌引起,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特别在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更易生存繁殖。以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病菌可随雨水、浇灌水或农事操作而传播。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也易传播病菌。发病的最适环境为土壤湿度过大和长期处于15℃以下的低温条件。立枯病:又称死苗病,幼苗中后期发病最重,芹菜染病后,幼苗茎基部产生暗褐色病斑,初期病苗白天萎蔫,夜晚恢复,严重时病斑扩大到整个茎基部,造成基部收缩,导致幼苗全部枯死但不倒伏。在潮湿条件下,茎基部长出淡褐色霉状物。立枯病是立枯丝核真菌引起,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变组织上越冬,一般可存活 2~3年。发病的适宜温度为l7~28℃,在12℃以下、30℃以上时病菌生长受到抑制,不易发病。病菌通过雨水、浇水、农具、带菌的未腐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