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10例报告【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0例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患者临床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例行COP、COAP等联合化疗,3例CR,1例PR,1例无效;2例用瘤可宁加血浆置换治疗,l例PR,1例无效;l例瘤可宁加干扰素治疗获得PR;2例单用瘤可宁治疗,l例PR,l例无效;2例死亡,分别死于脑血管病(1例)及心血管病(1例)。失访3例,7例存活,病程最长达年。结论WM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传统的治疗疗法为烷化剂(瘤可宁),或加类固醇或加川血浆置换。α-干扰素也可用来治疗WM,疗效有待于观察。年轻或重要脏器功能良好的患者可考虑骨髓或PBSCT治疗,以HDT后继之以PBSCT疗效较好,且移植相关性死亡率较低。【关键词】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IgM;COP;COAP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primarymacroglobulinemiaWaldenslxom’smacroglobulinemia,WM)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无限制地恶性增殖性疾病,约占所有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2%,临床上以骨髓和淋巴结内淋巴样浆细胞浸润和血清中存在大量单克隆I为特征。异常增殖的细胞可浸润肝、脾、淋巴结及骨髓等系统,骨髓出现淋巴样浆细胞异常增生。同时病变细胞可合成和分泌大量巨球蛋白,使血中IgM浓度升高,致血粘滞性增加,并可在肾脏沉积。因此,临床上本病主要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高粘滞综合征、冷球蛋白血症、冷凝集索性溶血性贫血、外周神经病变、淀粉样变及肾小球病变。 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6~76岁,平均岁。临床上表现为头晕眼花、头痛、视物不清、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或意识障碍等血液粘滞综合征7例。眼底检查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渗出、静脉充血8例,其中5例伴有血管“节段状-腊肠样”改变及视乳头水肿。胸闷气急4例。周围感觉异常2例。不同程度的浅表淋巴结肿大2例。肝或(和)脾肿大3例。合并胆囊炎、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4例。1例骨髓中可见高雪细胞。1例合并溶血性贫血。 。平均血红蛋白为g/L。中度贫血3例,重度贫血5例,均为正细胞性正色素性贫血,外周血红细胞呈缗钱状改变。骨髓象淋巴细胞样浆细胞从32%~67%不等。血粘滞度增高8例。血清蛋白电泳在γ区带可见高而尖峰或密集带。血清免疫电泳呈IgM沉淀线增粗、隆起,单珠峰改变。IgM均数为g/L,≥4g/L者4例,10~30g/L者6例。本周蛋白阳性6例。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平均mm/h。球蛋白增高,平均为g/L。所有患者X线检查均无骨质破坏。肾功能不全1例。血清中单克隆IgM>10g/L,骨髓中出现淋巴细胞样浆细胞浸润,无骨质破坏。除外IgM骨髓瘤、髓外浆细胞瘤、B细胞淋巴瘤、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自发性单克隆巨球蛋白血症、冷凝集综合征和淋巴浆细胞肿瘤。 (CR):血清中M蛋白成分消失,IgM定量正常。体格检查、骨髓象及血清粘滞度均恢复正常。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