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第三方支付如何监管.doc

格式:doc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三方支付如何监管.doc

上传人:xxj165868 2015/10/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三方支付如何监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三方支付如何监管
本文来源于《新世纪》周刊 2010年第19期出版日期2010年05月10日财新传媒杂志订阅
业内普遍观点:应该管,但不能管得太严、太死
《新世纪》周刊记者马静婴王姗姗
2010年4月中旬,支付宝宣布获得母公司阿里巴巴集团五年50亿元投资;同时央行传出消息,其第二代支付系统上线提速,两则新闻顿将平时低调的第三方支付行业推到媒体聚光灯下。
从1999年初步萌芽,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迄今已走过整整十年。由于这一行业构成主体多为民营企业,在其提供支付结算中介服务过程中,又涉及数额庞大的资金流转和沉淀,牵涉千万家商户与个人用户的需求与利益,对这样一个在互联网时代中兴起的电子商务子行业,是否要监管、如何监管,从2005年起便争议不断。
2005年以来,央行颁布《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但历时五年,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悬在300多家第三方支付企业头上,短时间还落不下来。第三方支付行业中,规模较大者如支付宝,迫切希望《办法》的出台能为其正名,而更多小企业则担心不符合《办法》的准入规定,庞大的前期投资打了水漂。
据本刊记者了解,央行的第二代支付系统将于8月上线,首批接入机构限定在银行,而第三方支付企业能否接入,还要视正式的《办法》出台后界定。一位接近央行的权威人士称,正式的《办法》可能在今年上半年推出。
这些即将来临又很难预知的政策因素,在2010年将第三方支付行业推到了十字路口。
成长之路
“我们的第一笔交易只有37块钱,是一个书店为测试交易通道在网上买一本书。”环迅支付市场部总监卓栋炜依然清楚地记得整个行业萌芽时的情况。
第三方支付行业形成于电子商务行业的资金流需求,而支付企业的作用就是支付网关,即各家商户和银行之间连接的“中转站”。
这一模式在国内最早的实践者是具有半官方性质的“首信易支付”。1998年11月12日,由北京市政府与中国人民银行、原信息产业部、原国家内贸局等共同发起的首都电子商务工程启动,确定首都电子商城(首信易支付的前身)为网上交易与支付中介的示范平台。1999年3月,首信易支付开始运行。
而在上海,另一家独立运营的第三方支付企业——环迅支付也于2000年开始运营。2002年3月,经国务院同意、央行批准,中国银联成立。同年6月,中国银联控股的银联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ChinaPay)揭牌。
首信、环迅支付、ChinaPay,这三家最早的第三方支付企业,虽然出身背景各不相同,但其经营模式基本一致,即向接入商户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我们主要收取三部分费用:新商户接入时的开通服务费、每笔交易的交易手续费,以及系统二级开发的定制费用。”卓栋炜告诉本刊记者,环迅支付自2005年以来就保持盈利。
但随着2004年后,支付宝、财付通等一批推行“免费”支付的企业加入竞争,整个行业进入了新阶段。借助淘宝和腾讯等商户平台,支付企业的作用从纯粹的“网关代理商”转变为促成交易的“信用中介”,通过第三方介入有效解决了互联网在线交易中的信任问题。
网购市场和第三方支付在互为推动下共同发展。从2005年起,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迅速扩张,每年增长幅度都在100%以上。“熬到2005年,终于看到了行业出路。”卓栋炜说。2005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为163亿元,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