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陶渊明田园诗与谢灵运山水诗摘要: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陶渊明与谢灵运是不可不谈的两个里程碑似的人物。他们被誉为宋晋诗坛两颗璀璨的明珠,他们将自然山水带入诗歌创作的舞台中,并分别是田园诗与山水诗派的开创人。他们成长环境迥异但人生境遇相似。这两人比较,陶渊明是以一个隐士的形象亲自溶入田园中,表现其中的乐趣,而谢灵运则以游览田园山水来消遣政治上的苦闷。本文重点在于简析二人诗歌的不同处及二者之间悄然转变的表现。关键字:陶渊明谢灵运田园诗山水诗不同表现正文:一、田园诗与山水诗田园诗,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山水诗,简要的说,就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这一概念。包含如下几个方面:山水诗的写作内容是描写山水风景的;这种山水风景的描写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而不是作者抒发个人哲理的附庸。也不是作为中国诗歌传统写作手法之一的“起兴”的手法存在。在符合以上两方面内涵的基础上,对于诗歌的写作场合,则可以稍微放宽。也就是说,所谓的山水诗,并非一定得在山水浏览的过程中写就,诸如行旅过程中的作品,或者离别酬答,出守外任时的家园之思,只要它具有以上两方面的品格,也就还视为山水诗作品。山水诗的产生标志着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加深了,也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山水以作为陪衬的生活环境或作为比兴的媒介,变成具有独立美学价值的欣赏对象。山水似的出现改变了写诗言志的传统,打破了儒家功用主义的诗教观为是个走向纯审美的艺术化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山水田园诗兴起的原因1、世族庄园经济,为士族文人提供舒适优裕的生活环境和赏心悦目的山水田园之美,并影响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创作的题材。2、永嘉南渡后,北方士人南迁,江南秀丽山川景色,让文人们登临山水,流连忘返。他们纵情山水,在自然山川中澄怀观道,体悟玄理。3、朝隐之风的影响,士人在自然山水中寻找到精神慰藉。晋宋王室与士族,士族与士族之间的矛盾,使一部分士人在世俗功利的追求、个人的全身远祸之间,寻求“朝隐”,不仅能缓冲出仕和入仕的矛盾,也能满足士人生活上溺于享受、思想上耽于玄理的需求。4、玄学之风的影响。魏晋玄学在清淡中发挥老庄自然哲学观、体认人与自然的关系。玄言诗中己开始出现一些山水诗句作为玄学名词的印证或点缀。东晋玄言诗人孙绰曾讽刺人说:“此子神情都不山水、而能作文?”(《世说新语·赏誉》)由此可见,玄言诗中本来就孕育着山水诗的成分。刘勰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文心雕龙·明诗》)山水诗给文坛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和活力,最终取代了“平典似道德论”的玄言诗。三、陶渊明的思想及艺术特点1、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以辞彭泽令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因出身等因素,尚积极谋仕,在政治上要有所作为。他在《杂诗》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见出他的胸怀。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向往隐逸生活,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格,在他身上也留下了很深刻的影响。《归园田居》中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就反映了他思想的另一面。所以,陶渊明是抱着这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积极出仕与向往隐逸——走上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