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古诗两首》.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诗两首》.doc

上传人:在水一方 2019/1/31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诗两首》.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浸润诗情,感受文化今天我选择其中一节与大家分享。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教学时间为两课时。今天向各位只汇报其中的一课时。我说课的题目是:浸润诗情,感受文化●设计初衷古诗难上,难在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学生的阅历背景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古诗难上,难在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多数古诗教学仅仅能够做到诗意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在新的课程理念引领下,高年级的古诗教学有了很大的突破,大家印象极深的应该是王自文老师上的《古诗两首》,他用三整合的方式,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创新让我耳目一新,也萌生了对中低年段古诗两首进行整合的想法。我在自己的随堂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这是我设计的初衷。过渡:大家都知道,理念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与精髓,理念新,则课堂新;理念亮,则课堂亮。我以“整合”对应“主要策略”,以“情感”对应“主体内容”,以“文化”对应“主导目的”,希望能从大处泼墨,小处着眼,探寻中低年段的古诗教学新路径。我的教学理念是:●教学理念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在整合上做文章。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3、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融入传统文化的层面。过渡: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我对教材进行了这样的思考:●设计思路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虽然一首为宋诗,一首为唐诗,但这两首诗的主题同为“思乡怀人”,情感基调同为“浓得化不开的乡情”,写法上也同是都有两句“画面感”很强的诗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作的时间也同在秋天,这为整合教学提供了必需的要素。这样整合呢?我想到了用古诗学****的重要方法——抓题眼来组织、进行课堂教学。紧扣“见”和“忆”理解并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紧扣“见”和“忆”引领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在联系,避免逐字逐句理解之累,尽快进入诗境,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过渡:根据这样的思路,我在一课时制定了这样的目标●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画面,运用已学方法,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2、通过情境的创设,体会两首诗的“思乡怀人”的情感基调。3、初步感受传统文化中“思乡怀人”的文化现象。过渡:具体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教学过程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开课我就直接让孩子在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借助课文注释,书中插图,猜想两首诗的内容和两首诗之间的联系。孩子们迅速从文字和图画中捕捉有效的信息,都能说出秋天、想亲人等字眼,甚至有孩子立刻就想到了《静夜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出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意外的生成正中我下怀,于是我顺势引导背诵,让孩子对“思乡怀人”这一主题有些许模糊的感知,情感的蓄势,为后面的情感深入,提升文化做好铺垫。这是第一次整合。二、切入一首,深入理解在第二个环节,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通过回顾学法,来引导孩子先进行尝试学****但是这两首诗中的一、二两句出现了倒装、互文句式,对孩子们而言有些困难,于是我采用了“避难就易”和“顺水推舟”的教学策略:你最喜欢哪一句,谁来读一读?说一说?对于孩子来说,古诗中最好懂的,当然就是最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