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王屋山下阳台宫.doc

格式:doc   大小:29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王屋山下阳台宫.doc

上传人:977562398 2019/2/1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王屋山下阳台宫.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王屋山下阳台宫我并不知道当时名扬天下的一代宗师司马承祯,从天台山桐柏宫出发,不远万里,长途爬涉,第一次到达洛阳时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也不知道一代女皇的武则天,听那位大臣进言,将这位祖籍中原河内温(今河南温县)、号称晋宣帝弟太常馗之后裔、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一道圣旨召到京都的真正目的;也不知道,满朝文武对于一位隐居山林却名扬天下高道之真正态度。但这位司马大师还是不远万里地到达了。按杜光庭天师《天坛王屋山圣迹记》说:昔司马承祯天师,河风温城人也,乃西晋司马宣王之後,今温县西二十里招贤城是也,尚有晋三帝坟在焉。唐睿宗皇帝女玉真公主好道,师司马天师。天师住天台山紫霄峰,後睿宗宣诏住上方院。其司马初师嵩岳潘师正,师正师茅山王真,王真师华阳隐居陶仙翁,其四世不失正道。唐明皇即位,於开元十二年敕修阳台观,明皇御书寥阳殿榜,内塑五老仙像。阳台有钟一口,上篆六十四卦,曰“万象钟”。有坛曰“法象坛”,有钟楼名曰“气象楼”。殿西北有道院,名曰“白云道院”,司马号白“云先生”,有亭曰“松亭”,有先生庙堂。先生撰文一部,曰“白云记”,篆书别为一体,号曰“金翦刀”,流行於世。先生未神化时,注《太上三元经》及《坐忘论》,亦行於世。至开元十五年八月十五日,有双鹤绕坛西北而去。彼时白云自堂中出,闻箫韶之声,此先生显化之验也。王屋县宰崔日用闻奏,明皇异之。先生神化时年八十有九,谥赠银青光禄大夫,谥“白云先生”。堂西壁上画先生游行,乘驾黄犊车,白云步步相随。大概是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交往太深,学问超群,被天下誉为“仙宗十友”。这位自诩“天台白云子”的高道,道行深厚,天下闻名。一代女皇的武则天,将其一道圣旨,召至京都洛阳,亲闻至道,亲降手敕,欣赏其道行高操。于是,这位声震四海的高道,放下授徒传道的大业,忘掉玉霄峰的松风,白云庵窗前的明月;再不能于清净的道场里,为民祈福、为天下祈祷。我知道,圣旨到达桐柏宫的时候,司马承祯就必须立刻启程,万水千山,乘马坐轿奔赴东京。洛阳的君臣也在翘首以待这位世外的高人,希望能得到天书?天机?天佑?天子万岁?天下太平?天长日久?那些庶民百姓,似乎并不知道,这女皇内心深处的真正目的。司马大师的团队,随着马蹄声的远去,愈去愈远,天台山也慢慢远去了。我不知道,司马大师能放心下天台山下的黎民百姓与那秀丽挺拔的山峰?那清凉晶莹的山泉水?随风欲动、郁郁葱葱的山林?那些神交上清的鸟儿?亲手栽育的兰花、迈着八字步的白鹅?蹲在山门前的猫儿?他的马蹄声愈来愈小、愈去愈远,满山沉默、满山无语,满山深处是宠荣?是翘首?是盼归?是无奈?是十方虚静,山岳吞云。司马大师来往于天台山、洛阳、长安无数次,每次被召后都坚持辞官回山,唐王每次强留。唐睿宗赐宝琴及霞纹帔,唐玄宗开元九年派遣使者迎入宫,亲受法篆,成为道士皇帝。大概玄宗皇帝再也受不了司马大师经常离开后的苦恼,便于开元十五年(727),请他在王屋山自选佳地,建造阳台观以供居住。希望留住司马大师,以求距离唐王朝更近些。这就是王屋山与一代高道缘分的开始。我不知道司马承祯是甘心情愿居住在王屋山?还是万不得已?还是盛情难却?还是确实流连这里的山水烟云?我只想通过这里的一丁点有关轶事、遗迹、遗物,寻找一丁点关于司马承祯的点点滴滴,片片段段,蛛丝马迹。那颗苍天大树?还是他抚摸过的山门石柱?那山风?那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