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手磨豆腐---中国的传统制作工艺
中国豆腐的历史起源
淮南王刘安,是西汉高祖刘邦之孙,公元前164年封为淮南王,都邑设于寿春(即今安徽寿县城关),名扬古今的八公山正在寿春城边。
《史记》记载:刘安雅好道学,欲求长生不老之术,不惜重金广招方术之士,其中较为出名的有苏非、李尚、田由、雷波、伍波、晋昌、毛被、左昊八人,号称“八公”。刘安幽八公相伴,登北山而造炉,炼仙丹以求寿。他们取山中“珍珠”、“大泉”、“马跑”三泉清冽之水磨制豆汁,又以豆汁培育丹苗,不料炼丹不成,豆汁与盐卤化合成一片芳香诱人、白白嫩嫩的东西。当地胆大农夫取而食之,竟然美味可口,于是取名“豆腐”。北山从此更名“八公山”,刘安也于无意中成为豆腐的老祖宗。
在一些古籍中,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叶子奇的《草木子》、罗欣的《物源》等著作中,都有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的记载。这种相传是有一种可能性的。因为在两汉时期,淮河流域的农民已使用石制水磨。农民把米、豆用水浸泡后放有装有漏斗的水磨中,磨出糊糊摊子锅里做煎饼吃。煎饼加上自制的豆浆,是淮河两岸农民日常的食物。农民种豆、煮豆、磨豆、吃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刘安曾召集大批的炼丹、制药的“大仙”们,他们懂得化学知识,改进了农民无名氏制豆腐的方法,采用石膏或盐卤做凝结剂用,洁白细嫩的豆腐制作出来了。
自刘安发明豆腐之后,八公山方圆数十里的广大村镇,成了名副其实的“豆腐之乡”。 在民间还有这样一个说法,刘安是儒家的死敌。他活着时一直攻击儒家为“俗世之学”,他死后,孔庙祭器因此而绝不用豆腐。
西施是春秋时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的美女,后来把她当做美女的代称。也叫西子。但豆腐西施出自鲁迅的《故乡》里的杨二嫂。称杨二嫂“豆腐西施”,表面上仿佛是在赞美她的年轻美貌并点明其身份“开豆腐店的”,其实还有深层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