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3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4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4第四品妙行无住分 5第五品如理实见分 5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5第七品无得无说分 6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6第九品一相无相分 6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7第十一品无为福胜分 7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 8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8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 8第十五品持经功德分 10第十六品能净业障分 10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 11第十八品一体同观分 12第十九品法界通分分 13第二十品离色离相分 13第二十一品非说所说分 13第二十二品无法可得分 14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分 14第二十四品福智无比分 14第二十五品化无所化分 14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分 15第二十七品无断无灭分 15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贪分 15第二十九品威仪寂净分 16第三十品一合理相分 16第三十一品知见不生分 16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 16自古以来,中华文化渊源流传,其精髓以文字承载,绵延千年。自推行白话文后,文言文渐衰;熟悉古文字词章句者,日渐稀有;昔日文辞,活泼灵动,妙不可言,于今人眼中,晦涩难懂,枯燥不堪。不解古文,无以知前人智慧,无以体先人意境,无以化古为今用,无以传承后代,令人扼腕叹息!西方科技,便利世人,令人叹为观止,引时世之大势,不可逆;东方文化,养身修心,与大道合,另有妙用无穷。常听闻同道朋辈愿闻圣贤言,有心向学,却心力不济。今我以浅薄之言,粗陋之学,强以白话文句描绘经典,文句疏漏,不足为据,以此为砖,引金石美玉。以一己之学,一人之力,为彼岸桥添一砖一木,只此一念而已。文句之先,开篇之前,效仿先贤,注如下文章乃:如是我闻,如是我解。谦学慎用QQ::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传法大会起因由来如我所听说的:那时,佛祖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一起。那时,世尊在吃饭的时间,穿着袈裟手持钵盂,到舍卫大城里乞讨食物。在那城中,挨个乞讨过来,之后回到原处。吃完饭,收起袈裟钵盂,洗干净脚,盘坐起来。第二品善现启请分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信徒请佛祖启示当时,长老须菩提在众人中离座站起,袒露出右肩,右膝跪在地上,合掌恭敬的问佛祖:“世间少有的世尊,如来发善心护佑各位菩萨,发善心嘱托各位菩萨。世尊,善男信女,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人,应该守持在何处,应该如何降伏自己的心?”佛祖说:“好呀,好呀。须菩提!就像你所说,如来发善心护佑各位菩萨,发善心嘱托各位菩萨。现在你好好听着,我会告诉你:善男信女,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人,应该这样守持,这样降伏自己的心。”“是,世尊,非常愿意听您讲解。”第三品大乘正宗分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大乘佛法正宗佛祖告诉须菩提:“各位菩萨摩诃萨应该这样降伏自己的心!所有一切种类的众生:象卵生的,胎生的,湿生的,化生的;象有色的,无色的;象有想的,无想的,既不是有想又不是无想的,我都灭度他们进入涅槃无余的境地。这样子灭度了无穷无尽无数的众生,却实际没有众生得到灭度。为什么?须菩提,如果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不是菩萨。注:摩诃萨:大士涅槃无余:完全的涅槃,什么也没剩下。第四品妙行无住分“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奇妙的行为,不固执一处“然后,须菩提!菩萨在佛法上,应该没有什么固执,在布施中实施佛法,这就叫不固执色相布施,不固执声音、香气、味道、感觉、佛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该这样布施,不固执在相上。为什么?如果菩萨不固执在相上布施,他的福德大到无法想象衡量。须菩提!你觉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