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神奇的催眠图来自:科学探索  2天前 |阅读原文催眠术历经千年,然而,这种带有浓厚神秘主义和玄学色彩的方法,长期与庸医巫术、伪科学联系在一起,无法摆脱尴尬境地。事实上,催眠的意义和价值取决于人们如何正确地使用它。 科学探索 来源:中国科学报   非常神奇的催眠图片,网传普通人看10秒即可进入催眠状态。   催眠术历经千年,然而,这种带有浓厚神秘主义和玄学色彩的方法,长期与庸医巫术、伪科学联系在一起,无法摆脱尴尬境地。事实上,催眠的意义和价值取决于人们如何正确地使用它。 2012年年末,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李涛接待了一位75岁高龄的皮肤病患者。那位老太太曾患有脚气,用药后,脚气被治愈了,但身上开始出现银屑,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老太太的皮肤上已经出现了许多水泡,尤其是胳膊和大腿,脚上也开始出现裂纹。“脚部这个排毒的通道一旦堵住,就可能转移到身体的其他部位。”于是,李涛用催眠的方法,让她想象自己躺在大海边,放松身体,使体内那些烦恼、压力都随着海浪一点一点流走。随着不良情绪的释放,老太太的症状也“神奇”般地得到了缓解。在医学、心理学界,学者们对于催眠的意义和价值一直抱以审慎的态度,然而,大众对于催眠的热情却日益高涨。事实上,催眠术既不是“跳梁小丑”,也不像有人鼓吹的那般“无所不能”。催眠的科学,在于人们如何正确使用它。毁誉参半的催眠史催眠术起源于18世纪。当时,德国医生弗朗兹·安东·麦斯麦发明了一种神奇的疗法,他让患者把脚浸泡在经过磁化的泉水中,手里同时拿着一根连到树上的铁丝,他声称这棵树已经被磁化过,之后人们便出现被催眠的体验,醒后感觉自己的疾病“痊愈”了。而麦斯麦很快发现,不用磁铁也可以有催眠的效果,只要嘴里念念有词便可暗示患者进入催眠状态。不过,这样的“疗效”最初被认为只不过是麦斯麦的想象。直到19世纪,英国医生布雷德正式提出了“催眠术”,他解释催眠现象的真实原因是过度注意,使得大脑额叶部位产生疲劳,从而达到“去痛”的作用。此后,催眠术作为麻醉方法应用于外科手术中,可以说风行一时。但随着麻醉药物的出现,再加上催眠的治疗效果不稳定,医生们逐渐放弃了它。而带有表演性质的催眠术开始风靡,它们大量出现在娱乐场所,被打上无比玄妙的烙印。催眠术被滥用了。到了20世纪,实验心理学家开始改变学界对于催眠的陈旧认识。所谓“催眠”,是以人为诱导,比如放松、集中注意、想象等,从而进入到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当人们处于清醒状态时,大脑会对接收到的任何外界信息进行严格地加工、处理,而在催眠状态下,大脑完全失去了批判力,只是遵从催眠师给出的每一个暗示,并作出反应。”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心理测查室主任张东解释。不过,催眠术与暗示并不能完全等同。暗示是在觉醒状态下进行的,不用经过催眠;催眠则是由于处于特殊的意识状态,从而使暗示的作用大大加强。用催眠发现你的潜意识这种特殊的意识状态究竟是什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最先找到了答案。“人在意识下并不清楚的事,却仍为此人所知,只不过是为此人的潜意识所知罢了。”弗洛伊德确信,人的意识背后,还深藏着另一种极其有力的心智过程——“潜意识”。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尹文刚表示,人类大脑绝大部分的信息处理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如果人们想知道那些为自己的意识所不了解的事情时,就需要用合适的方法深入潜意识,或者用某种方法把潜意识中的东西引发出来。而弗洛伊德最初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