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危房加固设计方案.doc

格式:doc   大小:506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危房加固设计方案.doc

上传人:zbfc1172 2019/2/3 文件大小:50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危房加固设计方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湖北省第四地质大队第89#、90#、91#危房加固设计方案一、工程概况第四地质大队东生活区的第89#、90#、91#楼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楼高3层,砖混结构,住户36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未做地质勘察,未做施工图设计,仅凭经验施工。由于楼房地基土不均匀,基础及上部结构未采取适当的形式,造成现今楼房地基变形、墙体开裂而被咸宁市建工安全监督站鉴定为危房。二、场地地质情况根据咸宁市地质工程勘察院提供的勘察报告,场地地质情况如下:(一)、地层结构危房场地处于残丘山坡边缘,地势低洼不平。岩土层呈三元结构,层序如下:第(1)层人工填土:结构不密实,~,主要分布在危楼中段及东侧。第(2)层粉质粘土:~,主要分布在危楼东侧。第(3)层含砾粘土:~,分布全场地。第(4)层灰岩质砾岩:岩层中溶蚀现象较发育。该层为场地原始基岩。(二)、水文地质情况场地位置相对低洼,在局部区域内形成地表水排泄通道,由于排水糸统部分损坏,部分地表水渗透地下,因此场地内岩土层中含水较丰富,静水位-~-。详细情况见“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三、危房现状(一)、基础型式及地基土层三栋楼均没有建筑设计图及施工技术资料,依据有关人员回忆和探井勘察得知:该三栋楼都采用了天然地基条型毛石浅基础,基础东深西浅。89#、90#楼基础结构见插图1,91#楼基础结构相同见插图2。三栋楼基础置入持力土层相同之处是:西侧基本都置放在含砾粘土(3)之中,东侧全部放在素填土(1)之中(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二)、危房变形损坏情况 1、裂缝情况据咸宁市地质工程勘察院勘察资料及实地沉降观测,楼房墙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开裂和损坏,其中90#、91#较严重,89#楼稍轻。各栋楼室外裂缝情况详见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中的“裂缝立面图”。 2、变形情况根据咸宁市地质工程勘察院在外墙上设立的沉降观测点(详见插图3)及所测得的数据分析,三栋楼危楼纵向(东西向)、横向(南北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形,其中纵向(东西向)变形尤为严重,其变形情况也是90#、91#较严重,89#楼稍轻。其观测数据详见表1“危房变形情况统计表”。(引自勘察报告)3、变形原因引起楼房基础变形的原因归纳如下;⑴、基础持力层不在同一地层上三栋危楼东段和西段基础放置在两种物理力学性质差异很大的土层中,东段全部放置在素填土中(fak=92kpa,Es=),西段放置在含砾粘土(fak=320kpa,Es=)。这是引起基础不均匀沉降,楼房发生变形损坏的主要原因。⑵、基础及上部结构不合理89#、90#及91#楼承重墙体均直接在毛石条形基础上砌筑,两者中间仅有15cm三合土砂浆层或砖砌扩大基础过渡,没有钢筋混凝土基础梁加强,其基础整体性差。据外部观测,三栋楼房均未发现圈梁和加强柱,其上部结构整体性差,在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降时必然产生裂缝。⑶、其它原因在91#西侧基础底部持力层中存在土洞,以及楼房排水设施破烂损坏,地表水渗透地下,浸泡基础和地基土,加速楼房损坏。表1危房变形情况统计表类别楼号沉降观测点编号(C)及观测数据㎜沉降差(㎜)倾斜率(%)倾斜方向测点高程测点高程测点高程东西向变形情况8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