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生活实例,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通过实验,认识分子的三大特点。(3)能够运用微粒观点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2)充分发挥想像力,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2)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二、教材分析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自本课题开始,学生将从化学认识物质的角度,对微观世界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这些能够证明微观粒子运动的常见现象,讲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通过品红在水中扩散实验以及对一滴水中分子数量的介绍,可以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和局限,有利于他们对“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观点的接受、理解和确立。接着用氨水使酚酞变红的实验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让学生学会如何用分子运动的观点来分析和解释同一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的特点等。。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物质可分为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这些微观粒子还可以继续分割下去,这种角度依然是物理学的,机械的观点,而化学则更关注分子、原子在物理变化中和化学变化中的不同情况。本部分重在揭示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是如何变化的。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不能正确的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因此,教学中应该注重对概念含义的揭示和理解,例如,从化学的角度看上述两个“最小”的含义,而不必拘泥于对概念定义的文字辨析,防止学生死记硬背。三、教学重点 、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推理能力的培养五、学情分析本节课授课班级是贵阳市第三十七中学九年级(1)班,此班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积极回答问题,但是由于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等原因造成学生对一些有点难度的问题分析不到位甚至无法理解,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欠缺,要想突破、拔高有一定难度。所以本节课注重的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难度的问题放在习题课上再作强化。该班存在的主要问题,学习自律差,上课容易开小差,爱讲话,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大部分学生爱看实验,但不爱思考、分析问题,看完后也不爱动笔记录。针对以上问题,授课时我主要采取多收集课外资料丰富课堂,或通过刺激他们的视觉,嗅觉,听觉等感观加深他们的印象,提起学习的胃口,总之采用各种手段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对课堂内容的安排也相应的进行增减,做到简单易懂,直白明了。通过对话,问答等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适当的加上一些有目的的引导。尽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欢乐的课堂氛围。五、教学设计思路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既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又提倡合作与创新来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习过程,在快乐的学习中,实现学习目标。六、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