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黄陂东乡曾氏宗圣祠.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黄陂东乡曾氏宗圣祠.doc

上传人:小枷 2019/2/5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黄陂东乡曾氏宗圣祠.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武汉黄陂东乡曾氏宗圣祠  在湖北武汉黄陂东乡与红安县新洲县相邻的犄角地带,有一座虽不显眼却颇有来历的山峦——三台山。该山东麓屹立着一座古朴、典雅的红色祠堂,她就是黄陂县境内仅存的曾氏宗祠——宗圣祠。该祠气势宏伟、布局合理、构型独特、用材讲究、色泽庄严,在众多的各姓宗祠中堪称“鹤立鸡群”。它像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用无声的语言向人们讲述着我们名族的历史和陂邑曾氏的变迁与兴衰。  该族族谱记载:陂东曾氏一世祖,潮球公,从湖南宁乡,宦迁入陂(官名不详),定居洪家桥,后子孫转徙大堤口,购得闵天官之庄园“闵家大湾”,子孫繁衍,丁口日众,终改“闵家大湾”为“曾家大湾”。前清嘉庆年间,在湾北修祠以祀祖。这期间该族出现了一个文武双全的的官员——曾大观。  曾氏宗祠,名曰“宗聖祠”,其名源于该族先祖曾参,曾参志攻儒学,著有《大学》、《孝经》两书***,被历代帝王尊称为“宗圣”,与孔子“衍圣”等四圣并列于世,曾氏宗祠取名“宗圣祠”即源于此。又,一般宗祠只准用白石砌造,唯宗圣祠可用红色,因为该族源出圣人之脉。前清时期规定:凡途径宗圣祠者,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崇敬。  该祠始建于前清嘉庆年间,光绪年间二次重修,现存之祠,乃清末民国初年第三次修成的。  下面仅从该祠的布局结构,内外装潢,匾联及毁拆情况予以大概叙述:  1.   布局与结构:宗圣祠选址在三台山东麓,曾家大湾村北,俗称青龙咀之傍,座西朝东,寓取紫气东来之兆,东西长42米,南北宽14米,占地面积588平方米。该祠依山就势,分上、中、下三段,步步高升,门呈双八字形,当门石梁长一丈六尺,大门高九尺九寸,宽四尺五寸,门边立栓宽一尺五寸,厚一尺带零。  祠内露天处皆用板石铺就,不见泥土。  下殿两暗一明,南北两厢旧为谷仓,储放族佃之租谷,大门上方有一暗楼,存放曾大观盔甲大刀。(遗物毁于1958年大办钢铁时)  中殿三间,中为议事厅,左右两厢办有族学,据记载,该学堂名曰“省身学堂”。宿儒曾幼垣充任教员,生徒多时达百人左右,有的学生远达数十里之遥求学至此住读。塾师年薪稻米20-30石之间。  上殿乃该族祀祖之所,正中设神龛,高达屋顶,该族人在此祭祖、行礼。  上中殿间南北各有两个厢房,供外地塾师住宿,围拱出中间一个天井,呈四合之势。  中下殿之间,南北各有一个丹墀,丹墀中各种古桂一株,每当金秋时节,桂花盛开,香溢数里。  祠北近处有一民房乃护祠族人住所。  2.   内外装潢及匾联类:宗聖祠为陂邑曾氏宗祠之首,故内外装潢十分讲究。外形:下殿山墙顶端三圆相连,取三元聚合之意,中殿南北山墙三叠飞跷,上殿山墙传统屋顶一披两分。  上殿屋沿分水用特制牡丹(图案)红方砖封沿严砌,屋脊用琉璃瓦装饰,中间竖立一斗大铜鼎,屋脊南北两端各有一蟠龙耸峙,尾上头下,张口昂首,屋脊下方南北各有一圆形浮雕,南为“鹿(六)鹤里(合)同春“,北为”驎吐玉书“。(残痕尤在)  中殿北侧开一侧门,门上方书“沂水春风“。  下殿前面屋沿有四个兽头,兽头下方及廊沿均用牡丹红方砖装砌。  祠堂大门上方有一花石雕刻“宗圣祠“三个字,四周饰以双龙戏珠图案浮雕。(残雕不全)  所有的屋沿瓦头,上下各用特制的瓦头装饰,上瓦头煅烧有宗圣祠三字,下瓦头饰以浮云图案。(残瓦尚有一些)内部:宗圣祠内木柱林立,上中殿计为顶梁木柱38根之多,傍墙立柱均用铁绊与外墙紧密相连,大柱对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