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围填海工程生态建设技术.doc

格式:doc   大小:112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围填海工程生态建设技术.doc

上传人:shijijielong001 2019/2/6 文件大小:11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围填海工程生态建设技术.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围填海工程生态建设技术指南(试行)国家海洋局2017年10月目录1适用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24总则 45技术要求 76分类技术要求 、河口海域的围填海工程 9附录A 10附录B 11围填海工程生态建设技术指南(试行)为指导围填海工程设计和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生态建设方案专章的编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围填海管控办法》等法律法规和生态文明建设有关要求,制订本指南。1适用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围填海工程生态建设的内容和技术要求。本指南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和领海范围内涉及围填海工程的生态建设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指南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GB/T18190海洋学术语GB/T19485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B/T51015-2014海堤工程设计规范HY/T123海域使用分类LY/T1938-2011红树林建设技术规程建设项目用海面积控制指标海办发〔2017〕22号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gulf被陆地环绕且面积不小于以口门宽度为直径的半圆面积的海域。[GB/T18190—2000,]注:本指南中的海湾不含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和北部湾。;estuary具有常年径流入海河流且终端受潮汐和径流共同作用的海域。[GB/T19485,]。,直接承受外海波浪作用、受近海潮流影响较大的海域。,旨在采取系统性、综合性的技术方法和工程措施,尽可能地减少围填海工程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修复受损生境,提升新形成岸线的公众开放程度和景观生态效果,构建自然化、生态化、绿植化的新海岸。、因地制宜应结合工程用海的实际功能需求,充分考虑当地自然资源现状、生态禀赋、水文动力、地形地貌和海洋灾害等自然条件,提出合理可行的生态化建设方案。、保障安全在保障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统筹规划围填海工程的生态生活空间,增加民生需求权重,破解公众亲海难题,让公众享受到碧海蓝天和洁净沙滩。护岸工程的设计应符合相关国家和行业设计规范标准,确保防洪防潮防浪安全和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好生态建设的海洋减灾功能。、自然修复结合工程所在区域海域条件,遵循海陆过渡带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与恢复能力,科学设计生态建设方案。选择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措施,为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创造良好条件,确保生态建设成果持久发挥作用。、节约资源生态建设应与工程用海开发利用有机融合,在海岸线和海域利用上实现布局协调和功能兼顾,尽量减少因生态建设带来的海域海岸线空间资源消耗。,应开展海洋生态本底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围填海工程实际情况,编制生态建设方案。生态建设主要内容如下:(1)生态化平面设计;(2)公众亲海空间设计;(3)生态化海堤建设;(4)生态化岸滩建设;(5)污水排放与控制;(6)长期监测与评估。海域使用论证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项目用海的生态影响,明确项目的生态建设内容和空间布局方案,分析论证项目生态建设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并将其作为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中的专章,专章提纲应符合附录A要求。,最大限度地保护所在海域生态系统的原始性和多样性,尽量保全所在海域和海岸的生态功能。围填海工程平面布置应尽量采用离岸人工岛、多突堤(适用于码头泊位)、区块组团等方式,尽可能减少岸线资源的占用,岸线利用率应符合《建设项目用海面积控制指标(试行)》的要求;结合项目实际,围填海项目平面设计中应布置出一定面积的水系、湿地等生态空间,面积占比应符合《建设项目用海面积控制指标(试行)》的要求;涉及砂质岸滩的围填海工程不应对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造成明显影响。、特殊利用岸线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岸线区域外,围填海工程新形成的岸线均应以适当方式向公众开放,开发退让距离应符合《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