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金贵要略之经络辩证.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金贵要略之经络辩证.doc

上传人:坐水行舟 2019/2/6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金贵要略之经络辩证.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金匮要略》脏腑经络辨证法【摘要】:《金匮要略》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形成了较完整的以脏腑经络为中心,理法方药贯连的辨证论治体系,创立了辨病与辨证结合的原则,首创了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法,为后世辨证施治纲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关键词】:《金匮要略》;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整体观;应用《金匮要略》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脏腑经络为理论依据来论述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诊断、预防和治疗的。把脏腑经络作为辨证的核心,形成了较完整的以脏腑经络为中心,理法方药贯连的辨证论治体系,创立了辨病与辨证结合的原则,首创了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法,为后世辨证施治纲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本文拟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法及其应用进行探讨。1脏腑经络整体观《金匮要略》首篇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命名,为全书的总论部分。确立了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认为疾病症候的产生,主要是人体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应。《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说明生理状态下,人体的经络是全身气血往来的循环通路,其内贯脏腑、外达肌表、网络全身,将脏腑、经络、肢节联成统一的整体。然而除脏腑经络所包含的具体涵义外,两者并称常是整体中的表与里的概念,如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中对疾病病因的分类,则是按脏腑经络分内外,即脏腑与经络相对而言,经络为表,脏腑为里。在对疾病的诊断方面,仲景从脏腑经络整体观出发,以之定疾病深浅轻重。即病在络在经者,病位浅表、病情轻;在腑在脏者,病位在里、病情重,如《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云:“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与此相应疾病的预防与早期治疗也同样以脏腑经络为整体,经络为表,脏腑为里,如其言“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脏腑辨证与经络辩证是辨证统一的,脏腑与经络息息相关,离开脏腑则无以言经脉,而离开经脉则无以言整体。脏腑发生病理变化通过经络可以表现出来,经络病理变化也可以通过影响脏腑而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只有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有机地结合才能完整清晰地认识疾病的本质。首先,就具体的经络与脏腑而言,又常常是在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经络病变常是脏腑病证的外在反应,如《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篇中的百合病,病虽在百脉,但从其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药方面可以看出,实为主百脉的脏腑心肺之病,因为心主血脉,肺主治节而朝百脉,人体之脉同出一源,为心肺所统,百脉失调是心肺疾病的外在表现。再如狐惑病“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湿热下注致前阴溃烂,而足厥阴肝经绕阴器,上循于咽,蕴积前阴之湿热又可循经上冲,阻遏津液上承,所以出现咽干;再如仲景所论奔豚气特殊的临床表现“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不仅与脏腑之肝有关,还与冲脉有关,因为冲脉起于胞中,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咽喉,环绕口唇。正如《素问·骨空论》所云:“冲脉为病,逆气里急”。2脏腑经络辩证法的应用《金匮要略》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从这点出发,确立了脏腑经络辨证为内伤杂病的主要辨证方法。全书在讨论内伤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法、预防、治则、预后等问题时都贯穿了这一精神。但由于杂病病种多,加之病同证